【“暖城”鄂尔多斯的创建实践】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暖城”建设充电、加油、攒劲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翠 发布日期:2024-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古老的萨拉乌苏河蜿蜒流淌,人们在河套人遗址探寻人类起源的奥秘;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游人如织,革命精神催人奋进;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富集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农耕、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之地,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之所,以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的能源担当,被称为“温暖世界的城市”(简称“暖域”)。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打造“暖城·中华芯”品牌,让创建更有历史深度、人文厚度,为“暖城”建设充电、加油、攒劲。

  让历史文化启智润心

  绵延万里、奔流不息的黄河,从西、北、东三面流经鄂尔多斯高原,形成壮美的“几”字弯。被“几”字弯环抱的鄂尔多斯大地,是人类繁衍的沃土和文明的孕育之地。

  数万年前,这里诞生过考古学上著名的“河套人”与“河套文化”。在满天星斗的史前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各族群的交流互动。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障塞、郡县属国、羁縻府州在这里留下印记。胡服骑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历史佳话,也都与这方土地息息相关。

  早上9点,鄂尔多斯博物馆迎来第一批参观者。“黄河岸边的石城遗迹、数以万计的游牧人岩画、闻名天下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都源自这里。”讲解员刘瑞的开场白,将大家的思绪带到历史深处。

  “常设展《黄河从草原上流过》热度不减,自去年9月亮相,截至今年5月初,累计吸引96万余人(次)观展。”刘瑞介绍,3个展厅共展出4000多件(套)精品文物,结合影像复原、虚拟现实、声音拟合等手段,呈现中华民族书写在鄂尔多斯大地上的生动历史,揭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三楼三号展厅,参观者苏雅祺戴上VR眼镜,仿佛坐在一只大鸟背上翱翔,秦人修建秦直道的生动场景尽收眼底;忽而,又像坐在马背上驰骋,在尘土飞扬中体验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

  秦统一六国后,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内蒙古包头九原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秦直道,成为关中平原与漠北草原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一直沿用至清朝。

  “这是一条团结路、统一路。”苏雅祺体验后感慨地说,“多了解一些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更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很有必要。”

  大秦直道通古今,中华自古一家人。鄂尔多斯市挖掘河套人遗址、秦直道、明长城遗址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化基因、探寻文明根脉,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同时,创作一大批文艺精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搬上荧屏、演在舞台。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东汉末年,一代才女蔡文姬用胡笳的音调翻入古琴,融合中原、南匈奴(今鄂尔多斯地区)两地音乐风格,创作了风格新颖的《胡笳十八拍》,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了十余年,重返中原故土。鄂尔多斯市深入挖掘汉匈文化交融史,以“文姬归汉”的历史为蓝本,创作了历史舞剧《胡笳十八拍》。该剧自2023年12月以来,先后赴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巡演,呈现了文化交融、焕发新生的魅力。

  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

  8个人,8匹马,8天行程,209公里……4月15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8个牧民群众,骑马从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出发,沿着父辈足迹“重走延安路”,途中举行了3次红色教育活动,于4月22日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

  牧民们自发组织的这次“薪火相传——‘小青马’重回延安”骑行活动,展现了草原儿女传承红色基因、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时代风貌,感动着沿途的各族群众。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烫烫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延安人民为远道而来的亲人送上甘甜的米酒,农牧民回赠蓝色的哈达,共同见证“蒙陕一家亲”的情谊,传承红色精神。

  在乌审旗,牧民三次赴延安、赠送小青马等革命时期的红色故事家喻户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和同伴们便萌生了骑马重走延安路的想法。”近日,骑行活动发起人吉布呼嘎来到乌审旗第一中学,讲述骑行途中的故事,引导青少年重温先辈奋斗历程,铭记伟大党史。

  革命战争年代,鄂尔多斯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较早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曙光照耀和陕北党组织的辐射带动,成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延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区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实践地。

  如今,鄂尔多斯市以党校、干部学院、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创新开展“风从陕北来 红星耀暖城”等系列红色教育和实践活动,打造桃力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擦亮红色文化小镇、红色讲习线等红色教育品牌,讲好鄂尔多斯贴近延安、心向中央的红色历史故事。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精神力量。鄂尔多斯市各旗区立足实际创新探索,将革命历史教育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干部群众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鄂托克前旗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和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为中心,通过6大特色课程开展干部培训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乌审旗精心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同延安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等周边红色教育基地联合,打造红色文化主题路线;

  东胜区以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鄂尔多斯革命纪念公园为阵地开展红色教育;准格尔旗建好中共马栅区委革命活动展馆;杭锦旗保护性开发生产建设兵团遗址……鄂尔多斯各地纷纷打造多点开花、点面结合的红色文化地标。

  系列创新实践取得累累硕果。“鄂托克前旗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乌审旗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10条红色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如一根巨大弓弦横卧在黄河“几”字弯下,横跨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几十年前,这里植被覆盖不足3%,黄沙漫天、飞鸟难越,被称为“死亡之海”。

  如今,“两横五纵”的7条穿沙公路,如同一条条黑色的缎带蜿蜒延伸。路两旁,展开一幅幅“绿锁黄沙,大漠生金”的壮美画卷。

  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杭锦旗第八幼儿园园长乌云娜脑海中又浮现出20多年前彩旗猎猎、全旗出动筑路的火热场面。

  1997年,杭锦旗人下决心穿沙筑路。全旗100多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和沿线农牧民组成筑路大军,分南、中、北三路开进沙漠。他们克服无水电、风沙大、气温高等困难,边治沙边修路,先后有6万人(次)参与“治沙大会战”。

  “筑路大军吃住都在沙漠,背运沙柳、拉运秸秆、设置沙障、植树造林……”乌云娜回忆道,“我的父亲、哥哥、丈夫都参与了筑路、治沙。当时我刚到幼儿园工作不久,跟同事们一起照顾着干部职工及农牧民年幼的孩子。”

  1999年5月,历经七次会战,第一条穿沙公路——南起杭锦旗锡尼镇,向北穿越库布其沙漠,经独贵塔拉镇跨过黄河,至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全长115公里的三级柏油路全线贯通,成为惠及沿线的一条生态路、致富路、希望路。

  穿沙公路摘掉了库布其沙漠“死亡之海”的帽子,也在杭锦旗各族儿女心中树起一座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

  “这条路,是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其利断金的见证。”多年来,穿沙精神激励着乌云娜初心不改,她扎根学前教育领域几十年,带领各族教师职工,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灵,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从城市建设到乡村振兴,从草原保护到沙漠植绿,一个个团结的故事,一群群奋斗的身影,成为文艺工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被唱进歌里、写到剧中、编成好来宝……一场场惠民演出,将党的声音、农牧民的好生活,谱成团结奋进的主旋律,传遍草原。

  歌曲《共同的家园》、群舞《顶碗舞》、说唱《鄂尔多斯谱新篇》、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近日,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来到偏远的煤矿厂区,为一线职工奉上精彩的节目盛宴。

  “像这样的演出,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年要演300多场。”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民乐团领唱、马头琴演奏员苏和说,工作13年来,他每年平均下乡6个多月、演出150多场。

  “每当风在耳旁吹过,带着观众们的掌声与喝彩声飘向远方,我心中就会涌起无尽的自豪与坚定,我要一直为农牧民唱下去……”苏和说。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大大小小的乌兰牧骑,与1000多支业余文艺队伍、文化“独贵龙”(由文化户、民间艺人等组成的民间文化组织)等,活跃在基层一线,创作排演了一批精品剧目。其中,舞蹈作品《马铃摇响幸福歌》摘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好来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赞》入选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举措,广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特古斯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