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疆,他们刻画出青春最美的模样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宛霖 发布日期:2025-05-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合影。

  天山南麓,北邻吉尔吉斯斯坦,距边境线仅47公里,这里便是谢依特小学,一所生源主要来自农牧民子女的村级小学。

  自2022年8月,谢依特小学被确定为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试点学校以来,2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便承担起这所边远农牧山区小学的全部教学任务,他们用热忱浇灌理想,点亮着祖国西部边疆的希望和远方。

  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 服务队成员王鹏飞和学生们。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我们都特别激动。”殷切嘱托,让服务队成员王鹏飞倍感振奋,“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年零八个月以来,我对西部地区教育现状和学生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投身西部教育建设的决心更坚定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要做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更要做建设者,为自己、为西部、为祖国努力奋斗,让青春无悔!”他说。

 

  一场以爱为名的青春接力

  从“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的时代楷模黄文秀,到“我把她们送出大山,她们把我留在人间”的“校长妈妈”张桂梅,再到学长学姐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身边事……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王艺枝,因学校举办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宣讲会,改变了人生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之歌。王艺枝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所学,为西部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10月,王艺枝成了谢依特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最初奔赴异乡时的忐忑,到如今帮助孩子们把语文平均成绩提高近20分,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成长就是我的底气”,她说。

  ▲ 服务队成员王艺枝和学生们。

  青春的绚烂在于脚底沾的泥土与肩上扛的责任。

  王鹏飞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0多年前在他就读的小学,曾经来过一群大学生支教老师,他们年轻且富有活力,总有说不完的新鲜话题,像一束光照亮了年幼的自己。

  “我在农村长大,知道偏远地区孩子们的需求,那里太缺老师了。”当看到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时,王鹏飞毅然报名,在阿图什市接受系统培训后,成为了谢依特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

  相同的经历也发生在李磊身上,来到边疆支教更像是一场始于她童年的接力。“去支教,并不能改变世界,但也许能改变某个孩子的一生。”当年支教老师在她心中种下的向善向美的种子,正在慢慢发芽。如今已是谢依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的她,终于可以对小时候的自己说:“我完成了你的梦想。”

  这场爱的接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自1999年开始,200多所高校的3.4万多名志愿者,跨越山海来到乡村支教,用知识播种希望,书写青春奉献的篇章。

 

  “他们守边,我们守护他们的孩子”

  随着时间推移,志愿者们慢慢了解谢依提村这片偏远而光荣的土地。

  学校近300名学生,大部分是护边员子女。志愿者们在村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边境巡查、训练、政策宣传……一次次家访,让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对护边员的职责和艰辛有了更多了解,深感责任重大。


▲ 服务队成员李磊指导学生学习。

  努尔波罗提·买买提克日木是李磊班上的一名学生,他的母亲哈丽恰·亚森是护边员。有一天,孩子问李磊:“为什么妈妈不送我去上学?为什么不给我做早饭?”原来,护边员要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中吉边境线上巡逻踏查,每个月总有半个月回不了家。

  “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上五年级语文课文《落花生》时,李磊向学生家长搜集护边、巡边的故事与照片,并结合课文内容,传递课文中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立学生的爱党爱国之心、民族团结之心、感恩回馈之心。”李磊说,生在边境,长在边境,孩子们需要认识到:护边员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并不平凡普通。

  没过多久,李磊家访时,哈丽恰·亚森告诉她,以前孩子常常埋怨妈妈老不在家,现在开始争着抢着做家务,还时常夸赞:“原来是爸爸妈妈的辛勤付出,才能有我现在安稳的生活。”

  ▲ 村警务站讲解防恐知识。

  “能为这些无名英雄的后代传道授业,十分幸运。”这是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护边员矢志不渝坚守边境的爱国精神,也激励着他们扎根西部基层,用青春汗水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王鹏飞说,为了让当地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他和小伙伴们铆足了劲提高教学质量——主动联系优秀教师讨教经验,加班加点进行教案设计,开展公开课讲课评课,摸索出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面对一些学生公式不好记、原理听不明白的困境,王鹏飞结合农牧区生活场景,用“放羊数羊”“分地种菜”等生活中的实例讲解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理解数学。他们还注重个性化教学,课后为学习吃力的孩子“开小灶”,查漏补缺,只为不让一个孩子在求知路上掉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在的班级数学平均分跃升至近70分。

  3年来,谢依特小学各科综合最好成绩进入阿图什市前10名,学校因此获得“成绩突出学校”“进步之星”等多项荣誉和表彰。 

 

  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初到谢依特小学,志愿者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语言沟通”。

  语言通,才能文化通;文化通,心灵才相通。帮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提升学习成绩,还能让他们多学到一项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志愿者们借助课堂教学打造“推普”主阵地,在思政普法、历史传承、文学经典等讲授中,创新融合语言教育与思政育人,通过沉浸式语言实践活动,让普通话学习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

  “为让‘推普’生动化、立体化,我在午休时给孩子们讲成语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再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复述。”王艺枝说,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们开口说普通话的信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我要说好普通话,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如今,谢依特小学的孩子们不仅普通话流利,还成为家庭的“小老师”,带动家人一起说普通话。


  ▲ 学生们收到心愿单礼物。

  每天下午40分钟的课后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舞蹈、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为孩子们提供施展才华、发展兴趣的广阔天地。

  “我们把书本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地去学习和感受。”王艺枝说。她和李磊一起负责舞蹈兴趣小组,无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孩子们都踊跃参加、热情互动。

  此外,每个月志愿者们还会统一组织学生们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建国大业》等优秀电影深受大家喜爱,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孩子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慢慢地就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种’在心里。”王艺枝相信,这颗种子终究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支教是双向的馈赠

  如今,谢依特小学校园里,一株株傲然挺立的馒头柳,一个个肆意奔跑的孩子,矗立的教学楼和标准化运动场地……都成为李磊的心之所系。

  “来之前担心这里条件很艰苦,没想到宿舍楼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吃住条件都不错。”李磊说。

  阿图什市团委书记王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如今在南疆,绝大多数乡村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为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各项政策保障也在不断完善。在疆服务的志愿者不仅享有生活补贴,还统一办理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服务期满后,定向招录考试也为志愿者留疆工作提供了机会。

  ▲ 西部计划志愿者带领谢依特小学学生放风筝。

  第一年服务期满后,和李磊同来的志愿者中,有13位选择留下来继续支教。

  巡边者日夜踏查,代代坚守;教书者日夜伏案,新旧传承。留下来,不光是追随内心,更是一种信仰的接力。

  “葡萄、沙枣成熟时,孩子们总会塞一把在我的手里”“很多孩子比我有天赋,我不敢躺平”“希望我们和家长都全力以赴,在这里形成一股重视学习的风气”……谈及孩子们,志愿者们有说不完的话,分享起支教期间的收获,更是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教育是有声的回响,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被辜负。从最初被质疑“这些年轻人能不能当好老师”,到如今“你们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尊重他们”,在学生们不断进步、家长们更加信任的同时,15名志愿者获得市级、州级优秀教师荣誉,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共同成长。

  在王健看来,这些“00后”教师有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为阿图什市基础教育事业注入‘一池春水’”。目前,全市共计10所学校成为包校支教学校,共有214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校服务,更多农牧区的学生获得了优质教育。

  “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来到谢依特小学的这3年,学校取得了成立至今最优秀的成绩。学校的环境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谢依特小学校长木拉地力·艾山吐尔说,志愿者团队发扬志愿者精神和卫国戍边精神,为所有农牧区小学和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了表率。

  这两年,李磊考取了普通话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她早已下定决心,未来继续投身教育事业:“让一群孩子的命运发生可感知可触摸的改变,这是一件无比有意义的事,我会一直坚守。”

  在西部边陲,李磊播下希望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定能迎来丰收的喜悦——那将是学生成长的礼赞,也是她青春最美的绽放。

 

 记者手记

 

  在边疆热土燃烧的青春,最美!

 

  青春应当以何种姿态绽放?

  在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一群“0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用行动给出了答案:青春最美的模样,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将个体奋斗嵌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在服务人民中成就更大的人生价值。

  在平凡中书写不凡,正是青春最美的底色。“三尺讲台”成为志愿者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边疆教育事业,让农牧区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他们的青春没有困于“小我”的得失,而是以“大我”的担当,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为让孩子们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志愿者们创新“推普”方式;他们牢牢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在日常教学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们的心灵。当孩子们用流利的普通话说出“我要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时,青春的希望在此刻化作传承民族团结的薪火,生生不息。

  青春与边疆的相遇,是在爱与被爱中书写责任。志愿者们倾注心血,也收获成长;而孩子们的进步、家长的信任、学校的荣誉,更让这群年轻人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这场双向奔赴的美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护边员坚守国门的信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决心,在代际接力中凝聚成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何以青春,何为青年?当青春梦想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青春便有了最炽热的温度、最动人的光彩——那是奋斗的回响,是对奉献的礼赞,更是对“何为青年”最有力的回答。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