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里·首届“我在河套有麦田·欢天喜地麦收季”民俗活动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双河镇举行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刘慧茹 发布日期:2024-07-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又是一年麦收忙,麦浪滚滚穗飘香。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7日,河套里·首届“我在河套有麦田·欢天喜地麦收季”民俗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举行。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在河套有麦田·欢天喜地麦收节”伏夏农耕祈福大典在河套非遗小镇“河套里”土地文化博览园中心广场举办,赞礼人员与各族青少年身着汉服行祈福礼,庆祝小麦丰收,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典由盛世礼赞篇、祈福礼示篇、祥和礼乐篇三个篇章组成,将24节气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融合展示,成为一场生动的中华文化盛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套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其威严而神秘的形象与黄河的浩荡气势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符号。河套平原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龙文化精神价值的挖掘与传承工作持续深入。7月17日,在河套非遗小镇“迎龙台”举办的舞龙社火社戏民俗表演中,舞龙、腰鼓、秧歌等传统文化表演精彩纷呈,表达了世代依赖黄河水灌溉的临河区人民对黄河文化的崇高敬意与龙文化的深情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突出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激发了各族群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认同与坚定自信。

  为助力乡村振兴,宣传河套农耕文化,在临河区“我在河套有麦田”农旅项目小麦高产示范基地,设置了割小麦、捆小麦、运小麦、拾麦穗等活动,现场一片丰收的欢腾景象。在本次收麦大比武活动中,全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配合默契,收割、捆扎、运送小麦一气呵成,展现出河套人民娴熟的农耕技术与包容好客的姿态。来自双河镇进步村的回族参赛者在运送小麦中获得了第一名,“我虽然割麦子割得不是很快,但也想参与比赛,由于我跑得快,我们支部书记便推荐我来运麦子,能参加比赛很开心。”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蒙古族游客玲花说,“我们被这里的种植与农耕技术所吸引,前来观看割麦比赛,现场很热闹,很震撼。”此外,山西、山东等地的游客纷纷走进河套地区,来到麦田中,亲自参与农耕,深入了解河套农耕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本次活动成为了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增进民族感情、凝聚共识的农文旅融合新样板。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河套非遗小镇“河套大舞台”举办了文艺演出活动,歌曲《天边》、舞蹈《万泉河水清又清》、数来宝《各民族人民心连心》等精彩节目的轮番登场,用河套地区特有的文艺形式展现着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美好图景,以时代精神烛照现代生活, 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与展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发挥着作用。村民们边欣赏精彩演出,边品尝由各村组展出的河套特色美食,河滩西瓜、奶制品、杏子、玉米、面精、拉面等让人大饱口福,用河套麦现蒸的大馒头、本地黄瓜腌制的小咸菜,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双河镇镇长吕波说,通过举办此次麦收趣味活动,让更多农户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让更多久居城市的市民重温记忆中收麦的乐趣,教育大家珍惜粮食,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绎,让更多人知道“河套里”,走进“河套里”,品尝这里的美食,欣赏这里的美景。

 

  河套非遗小镇是集黄河文化、河套文化、农耕文化以及非遗文化等于一体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目前建成20多个非遗场馆(传习所、展示馆、体验馆),开设木活字印刷、剪纸、面塑、蜡染、陶艺、射艺、皮影戏、麦秆画等研学体验课程。2024年,河套非遗小镇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研学旅游基地。各族青少年可以在此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味河套美食、到农田中体味农耕文化、在展馆中进行种子科普、在黄河河畔感受生态美。近年来,河套非遗小镇在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中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研学+”项目,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不断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下一步,临河区双河镇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区位优势,讲好河套故事、弘扬优秀河套文化,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释放城郊乡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临河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双河力量。   

  

(编辑:江毓芝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