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我的母亲娜仁图雅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蒙医学校(现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开启了她长达数十年的从医生涯。
她是一个热心肠的蒙古族女性,也是一名参加过革命的“老八路”的女儿。外公的言传身教,让母亲懂得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在她的记忆中,草原上的人们总是互帮互助,不分民族,亲如一家。成为医生后,母亲接触到蒙古、汉、满等许多不同民族的患者。无论患者来自哪个民族和地区,她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
2002年的一天夜里,一位名叫柏华山的汉族老人,因脑血栓复发生命垂危。他的家人心急如焚,找到了母亲。母亲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专注地为老人检查身体,及时制定了有效治疗方案。
随后的几天几夜,母亲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人身旁,在她的医治下,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老人的家人眼中噙满感激的泪水,紧紧拉着母亲的手道谢。几天后,老人在儿女的搀扶下,将一面印有“医德高尚、重回夕阳”的锦旗送到母亲手中。
2004年正月,我的外公,这位战胜过无数敌人的革命战士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与世长辞。同年8月,我的外婆复发肺源性心脏病,母亲因工作忙碌和交通不便,等赶到时外婆已经心力衰竭,悄然离开人间。
“阿布额吉,女儿想念你们,女儿对不起你们。”母亲哀痛不已,身为医生的她曾救活过无数个垂危的生命,却没能及时救治自己的父母。她愈发坚定地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视作矢志不渝的追求,把对父母那深沉如大海般的爱,投射到每位病人身上。
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乡村,母亲义诊的足迹遍布科左后旗的大部分嘎查村。在她的微信联系人里有1000多名患者,他们经常询问病情,不论多忙,母亲都会及时回复,给出相应建议。很多患者与母亲以“姐妹”相称,到旗里办事儿的时候,总会来看看母亲,向她诉说家里的大事小情……在这些人眼中,母亲就像亲人一样。
在前些年的脱贫攻坚中,身为共产党员的母亲主动包联了双胜镇丰胜村8户因病致贫的汉族群众,其中有3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疾病与贫困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母亲帮助3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精神残疾鉴定并办理证书,申请残疾人补助资金。平时只要有空,她就带着装满各种药品的医药箱走进这些包联户家里,细心为他们检查身体,治疗疾病。
逢年过节,母亲总会早早地准备好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到包联户家中。有的家庭遇到难解决的事情,母亲就帮他们出主意、跑腿,尽力解决。她的到来,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这些困苦的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母亲曾教我唱过一首歌《中国娃》。她期盼我能成为有志的中国娃,挺起脊梁,展现中华儿女的风采。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也激励我在人生旅途中,始终满怀对祖国的深情、对各民族的厚谊与敬重……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