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汉族,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理事,安徽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安徽开仁律师事务所主任。2014年,陈贤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成为安徽省首位援藏女律师,深入边疆开展法律援助。她曾服务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山南市加查县,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疆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共办结法律援助案件641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400多万元,开展普法活动60余场次。陈贤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支边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今年9月,陈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陈贤(右二)和同事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陈贤供图
2014年7月,安徽开仁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贤放弃城里的舒适生活,作为安徽省首位援藏女律师,来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工作。
到卡若后,陈贤办理的第一个法律援助案件,是一起工伤保险待遇案——一位藏族姑娘发生工伤事故,鉴定为八级伤残,医药费花了几万元,因与公司在赔偿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对簿公堂。
陈贤不顾高原反应,到各相关单位调查取证,主动与承办法官、当事人沟通。经过再三努力,案件在法官的主持下调解结案,当事人拿到近17万元工伤保险待遇款。为表达谢意,受援人给她送来冬虫夏草,被她婉拒了。
“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决不能拿受援人一分钱,我来援藏更不是为了钱。”这是陈贤常对受援人说的话。有位受援人过意不去,给她送来一面锦旗。深受感动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多为各族同胞做事。”
在西藏,陈贤克服生活、语言等诸多困难,只为恪守一个信念:让法治阳光照在雪域高原,把正义种子播在群众心中。对待每一个案件,她都全力以赴,她的真心也换来了真情。
一年间,陈贤共办结案件58件,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称赞,并被授予“西藏法律援助群众满意律师”称号。每当受援人对她表达感谢,她总是说:“你们不必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对边疆的法律惠民政策。”
2015年春天,在西藏的法律援助尚未结束之时,陈贤向组织递交继续援藏的申请。组织上考虑她的身体状况,把她派往内蒙古开展法律援助。
在陈贤的感染下,她的丈夫曹旭也参加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虽然夫妻俩同在内蒙古,但相距300多公里,并不能经常见面,每天通过电话互报平安。
从2014年到2022年,陈贤开展法律援助的足迹辗转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雪域高原、祖国北疆、天山脚下,都曾留下她奋斗的足迹。
藏族大姐判缓刑的儿子重返校园后,大姐献给陈贤一条洁白的哈达;饱受家暴折磨的大姐得到援助后,脸上终于露出笑容,重新焕发光彩;农民工兄弟拿到辛苦付出后的血汗钱时,喜极而泣……这一幕幕,都深深印在陈贤的脑海中。无论在哪里,她都坚持办好每一个案件,让边疆各族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作贡献。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陈贤越来越感到,从源头上做好普法工作很重要。她将普法工作与政策宣传相结合,推动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有一年冬天,陈贤从乌鲁木齐到1000公里外的皮山县进行公益普法。从和田到皮山的路上,突然遭遇大雪天气,雪深得没过车轮,路上已有多辆车侧翻。安徽援疆指挥部工作人员建议她先在和田休息,第二天再去皮山,但她心里惦念等待她的村民们,仍坚持赶路。
“当我穿过茫茫雪原,如约到达村委会大院时,我看到许多村民坐在小凳子上,一边等我,一边靠着火炉取暖。那一刻,让我深深感到他们对于法治的渴望,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陈贤说。
那场普法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围住陈贤,咨询了很多法律问题。她站在雪地里,耐心地为村民答疑解惑,双脚被冻得没了知觉。“民族地区群众对法律知识如饥似渴,我希望自己每去一趟,就尽力多讲一些。”陈贤说。
辗转边疆地区的7年多时间里,陈贤共办结法律援助案件641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400多万元。她用法治画好同心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因为日夜操劳,陈贤患上严重的青光眼,随时面临失明风险。“我无法继续办案,更没法去援藏、援疆了。”陈贤说,“但我仍会继续做一些公益普法。”
2022年回到安徽后,陈贤加入滁州市定远县公共法律服务宣讲团,成立“陈贤普法工作室”,举办“贤话家与法”流动维权普法课堂,在普法宣传、促进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陈贤立志用3年时间,走遍定远县258个村(居)。“目前,我已走遍了220个村(居)举办普法讲座。”陈贤说,“无论我身居何处,我会一直播撒法治的种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人心里。”
(本文由记者孙文振整理)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