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山考古遗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缩影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昆 徐宏远 发布日期:2024-12-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石寨山考古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村,由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共同组成。石寨山古墓群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河泊所遗址距石寨山墓地700余米,是古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石寨山考古遗址分布总面积8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是环滇池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古滇文化遗址。晋宁石寨山考古遗址从1955年发掘至今,出土文物5000余件(套),实证石寨山考古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西南地区的关键节点,为国家的边疆治理及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政治治理:从“庄蹻入滇”到“滇王之印”

  考古资料证实, 古滇国约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至公元1世纪初。《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庄蹻入滇,在进行社会治理的同时,把楚国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滇池地区,加速了当地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创造了条件。

  石寨山墓地6号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滇王之印”。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归附汉朝。西汉在包括古滇国属地在内的区域设置益州郡,置24县,仍封滇王为王,赐“滇王之印”。同时,6号墓还出土了“畜思君王”铜镜、玉璧、玉衣碎片等,也都展现出古滇国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并与其互动交流的印记。

  2021年以来,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封泥、简牍、道路及疑似建筑的遗迹遗存。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同劳丞印”等,涵盖了益州郡24县中的20个地名,还集中出土了带字木牍残片1300多枚。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确认了西汉益州郡郡治,体现了西汉对滇池等地区的治理,与“滇王之印”共同印证古滇国成为中央王朝的一部分。

 

经济社会交流:从铁器应用到桑蚕织造技术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关于牛耕,在古滇国境内出土的西汉时期文物中,常见牛的形象,但几乎没有与牛耕有关的材料,说明当时古滇国饲养牛只供祭祀和食用。东汉中期以后的出土文物和当时的文献记载中均出现牛耕,说明中原的牛耕技术已传入滇池流域,并为当地用于生产。关于水利灌溉,《后汉书》有关于西汉益州太守文齐在滇池地区开通溉灌的记载。晋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过水田池塘模型,说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受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滇池区域建有水利设施用来灌溉。

  手工业技术方面。古滇国早期已出现少量铁器,但未普遍使用,还处于青铜文化繁荣时期。最迟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滇池地区已经广泛应用铸铁器,取代青铜兵器和生产工具。从石寨山墓地出土的纺织贮贝器看,古滇国早期织机还停留在较原始的踞织机(腰机)阶段,此类织机是用人的腰部系布轴,其宽度有限,一般只能织出幅宽30厘米左右的布匹。随着中原早已流行的竖机传入,古滇国逐渐织出“幅广五尺”的木棉布。同时,只有滇王、亲属墓葬才有的丝织品,在滇池流域出土的东汉时期墓葬中不断增加。这充分说明,古滇国积极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技术和文化,铸铁器和竖机、桑蚕织造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社会制度及价值观念方面。滇池流域出土文物证明,东汉时期古滇国的奴隶制开始瓦解。如,昆明东郊塔密村东汉墓中出土二方“延光四年”刻石,大多被认为是买地券的记载。“直(值)青牛五头”,“北距西大道古氏”等文字说明,东汉时滇池地区的土地不仅有了价值,也可以买卖,而土地的私有化和可转让,正是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制的一个重要标志。类似的情况也反映在水田池塘模型作为随葬品这一现象上,一般随葬品都是墓主生前所有或使用过的东西,为了死后仍能享用它,才将其作为随葬品置入墓内。这正说明水田、池塘是墓主生前的私有财产,而这一情况在奴隶制社会的古滇国时期是从未有过的。

  民族关系方面。在古滇国时期青铜贮贝器的盖子上,有结髻的“滇人”和编发的“昆明人”,和《史记》的记载相符,并从中发现了北来的氐羌人、南来的越人、西来的濮人,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滇池地区就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大舞台。自东汉晚期以后,随着古滇国的衰亡,汉族“大姓”势力兴盛起来,并取得主导地位。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采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政策,把军事防守和屯田垦殖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滇池流域农业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和睦。

 

文化互鉴融通:从马镫的发明到青铜文化的传播

  马镫的发明及传播。古滇国居民是世界上较早发明和使用马镫的人群。石寨山13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贮贝器盖上,有骑士用双脚的大拇指套在马鞍前垂吊的两个绳圈中作马镫的形象。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骑马图像上,也有此类绳圈式马镫。这说明在西汉中晚期,古滇国已经普遍使用马镫。过去学术界认为,我国最早的马镫发现于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晋墓葬的陶马上,比古滇国马镫晚了约4个世纪。

  古滇青铜文化的传播。战国至西汉时期,古滇国青铜文化传播到了内地。如,四川西昌、会理一带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和扁平镂孔无格剑等,都是滇池流域常见的青铜器;盐源等地发现的万家坝型铜鼓和螺旋纹柄山字形格剑及曲刃铜矛等,是典型的滇西青铜文化类型遗物;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一字形格铜剑,以及威宁、赫章一带出土的青铜器,也具有古滇文化风格。

 

让文物发出时代之声

  近年来,昆明市科学保护利用石寨山考古遗址,助力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建设。

  实施“文物发声”铸魂工程。依托“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晋宁博物馆+郑和纪念馆”载体,立足保护、研究、展示、宣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举办“探秘古滇,争当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者”“昆明市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研学活动,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以物证史、以史增信,引导各族群众共同感悟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优化滇池黄金海岸线旅游线路。深挖滇池流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以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沙堤村—石寨山遗址—小渔村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载体,欢乐世界、古滇温泉等文旅项目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2024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483.29万人次。

  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文化交融互鉴。利用云南省内外博物馆馆藏资源,举办“滇王与南越王”“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等展览。组织“流动博物馆”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连队、进校园巡展。

  (作者单位:杨昆,昆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徐宏远,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