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马可·波罗的“海淘爆款”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1-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1275年

  21岁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

  在这个令他神往的东方大国

  开启了他十余年的游历生活

  返回欧洲时

  他随身携带的“中国白”

  成为了点亮欧洲人对东方想象的“白月光”

  “中国白”究竟是什么?

  马可·波罗又与“中国白”有着什么奇妙的缘分呢?

  20世纪末

  在印尼海域的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

  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

  它就是著名的“黑石号”沉船

  人们在“黑石号”中

  发现了6.7万多件唐代外销瓷

  这表明早在唐代

  中国的瓷器就已通过海上丝路远销海外

  

  图片

  ▲“黑石号”沉船上的唐青花瓷。(图片来源:央广网)

  

  图片

  ▲“黑石号”上出水的长沙窑瓷碗。(图片来源:央广网)

  

  精美的瓷器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通过历朝历代的对外贸易和外交赠礼

  瓷器由中国走向世界

  成为跨国贸易的“抢手货”

  和无数人的“心头好”

  

  图片

  

  随着中国瓷器不断被西方人“赋魅”

  在世界各地

  时时可听闻中国瓷器的传说

  而这一独具特色的“东方浪漫”

  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声名远播

  

  图片

  ▲Ai制图

  

  宋元时期

  泉州港高度发展

  近水楼台先得月

  福建众多的窑口由此迎来契机

  产自福建德化的青白瓷

  成为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大宗

  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兴盛不衰

  

  历史上,德化窑曾生产过

  青釉瓷、青白瓷、白瓷和青花瓷等

  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热销

  其中白瓷最负盛名

  甚至被冠以“中国白”的称号

  

  图片

  ▲德化白瓷《纸》 苏献忠制。(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福建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德化白瓷瓷器

  ——马可·波罗熏香炉

  它整体呈八角结构

  炉盖镂空并刻有卷草纹、几何形纹样

  用以出烟

  顶部中心和边沿位置安有捏塑的花形小球

  炉身雕刻植物纹浮雕

  外壁饰有四个“S”形耳

  炉座则由八个底足支撑

  瓷炉整体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应是特别定制的外销产品

  

  图片

  ▲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 明 福建博物院藏

  

  那么问题来了

  这件德化窑出产的熏香炉

  为何会被冠以马可·波罗之名?

  这还得从马可·波罗的经历说起

  

  1275年

  21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

  身为当时少有的欧洲来客

  他受到了热情款待

  此后的十几年里

  他在中国一路游览,记录见闻

  

  图片

  ▲马可·波罗像

  

  1292年

  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南下进入福建

  在他的游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港口: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大批商人云集于此

  货物堆积如山

  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刺桐港正是今天的泉州港

  德化窑场的兴盛亦得益于刺桐港的空前发展

  

  停留泉州期间

  马可·波罗来到了德化县

  并在他的游记中记载道:

  “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

  名称迪云州(德化)

  制造碗及瓷器

  既多且美

  除此港外

  它港皆不制此物”

  德化瓷当年的制瓷水平

  可见一斑

  

  根据考古学家的调查与发掘

  德化县境内的古窑址多达239处↓

  

  图片

  

  时至今日

  依旧能在德化找到当年古窑场的痕迹

  透过这些古窑址

  仿佛能看见当年制瓷业的繁盛景象

  

  作为福建中部的小县

  德化何以成为有名的陶瓷产地?

  

  图片

  ▲瓷都德化。(资料图)

  

  首先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德化有着储量丰富且品质上乘的

  高岭土、瓷石和石英石等原料

  其中,戴云山优质高岭土

  是烧制白瓷的上上之选

  

  河网密布也是德化的先天优势

  从山上奔流而下的溪水

  在工匠们的制瓷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优越的自然条件

  仅仅是迈向制瓷集散地的第一步

  要为庞大的国际市场提供量大质优的瓷器

  高超的烧造技术不可或缺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德化工匠不断更新窑炉类型

  先后使用龙窑、分室龙窑

  和阶级窑等多种窑型

  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自然条件、制瓷技术

  以及匠心巧思的多重加持下

  德化县内各处窑场窑火不绝

  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具有德化风格的陶瓷

  并通过泉州销往世界各地

  

  图片

  ▲宋 莲纹军持(青白釉)。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19世纪英国人波西尔在《中国美术》一书中

  就提到了德化窑的白瓷:

  “其窑之特别为白瓷

  昔日法人呼之为‘Blanc de Chine’

  (即‘中国白’

  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与其他之东方各瓷

  迥然不同

  质滑腻似乳

  宛似象牙

  釉水莹厚

  与瓷体密贴

  光色如绢

  若软瓷之面泽然”

  

  图片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雀语吉祥》。(图片来源:中新网)

  

  同一时期的法国著名陶瓷收藏家

  格兰迪·迪耶也在其著作中称赞道:

  “自古以来

  中国白便一直赢得世人的赞同

  它值得被我们所重视”

  

  而对于在德化亲眼见过宏大场面的马可·波罗来说

  对琳琅满目的德化瓷器更是爱不释手

  他于当地购置了许多瓷器带回意大利

  可以想见

  当他带着这些“中国白”返回欧洲时

  曾惊艳到多少王公贵胄

  这抹纯净的白

  成为西方人心里的“东方白月光”

  

  现藏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青白釉四系罐

  便是其中一件

  因为德化瓷是马可·波罗最早介绍

  并带回欧洲的

  故其得到了“马可·波罗”罐的别名

  同样

  这也是马可·波罗熏香炉名字的由来

  

  图片

  ▲“马可·波罗”罐,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藏。(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曾有学者提出

  这件瓷器是马可·波罗1295年带回威尼斯的

  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

  这件小瓷瓶应是用于运输易腐货物的普通器皿

  其来源是10至14世纪的德化窑场

  

  当然了

  “马可·波罗”罐和“马可·波罗”熏香炉等德化瓷器

  是否真与马可·波罗本人有关

  今时今日已不得而知

  

  但它们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

  反映着德化瓷器经海上丝路销往全球的历史

  见证着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

  

  (本文作者:庾华、李怡欣、章音頔)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供图)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