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绝不容许别有用心的解读!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关凯 发布日期:2025-0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将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身份与压制少数民族认同混为一谈,是一种别有用心的,人为制造的政治议题。最近这种声音又一次出现在一些西方媒体上。

  这种说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否定中国政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所作所为的道德正当性与合法性,在少数民族身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人为勾画出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对立结构,以文化多样性的名义消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化”特征,从而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压迫少数民族的黑暗国家。

图片

  ▲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里,青年舞者与现场观众互动。(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1949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0.64%)。经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今日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社会(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现代化,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市场、公共服务体系还是文化观念,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共享的共同性已远远大于差异性。

图片

  ▲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图为载歌载舞的当地群众。(图片来源:央视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正是要回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新特征,强化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份认同,提升社会凝聚力。对于一个现代主权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普遍发生的“国族建构”(nation-building)的政治工程。

  为什么其他国家可以这么做,而中国不行呢?其关键不在于这个工程本身,而在于中国被标签化、被戴上有色眼镜观察,任何方式说中国好在当下西方都是“政治不正确”,反之才是“政治正确”。显然,这已经不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种立场先行的感性表态。

  近几十年来,受西方民族理论与文化多元主义影响,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文学界出现了一个怪象——作家们从总体性、时代性中退却,更加关注差异性、特殊性。极端化的文化多元主义对任何社会都只可能是一种消极的伤害,而非积极的建设。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无疑更多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气质。

图片

  ▲2024年11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三亚开幕。(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

  当中国不按照西方的想法行事,批评中国就成为一种时尚。冷战期间价值立场对立的东西方文学作品也曾汗牛充栋。

  20多年前,亨廷顿因为洛杉矶体育场观众为墨西哥队而不是美国队加油而悲叹“我们是谁”,此等事件若发生在中国,相信一定有很多亨廷顿的同胞会高声喝彩。

  我们需要在这个时代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立场,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非如此,我们无法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因为,失去“一体”,“多元”就会成为社会撕裂的根源。

  (作者简介:关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   核 | 清   风

  统   筹 | 王彦龙

  责   编 | 许玲玉  刘   娴

  实习生 | 王佐宽

  制   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