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运用文博、红色资源讲好“概论”课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彰 发布日期:2025-05-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在北京联合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堂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倾情演唱《赞歌》《北京的金山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经典红色歌曲,赢得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课堂最后,大家齐唱《爱我中华》《我和我的祖国》,令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预科学生赛依旦·艾力热血沸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歌曲我从小就听,不仅歌词优美、旋律动听,还传递着红色精神和家国情怀,让人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赛依旦·艾力说,“‘概论’课堂以这种形式展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引发情感共鸣的精神洗礼,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认同感也更加强烈了。”

  红色歌曲作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几代人的审美心理与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概论’课堂充分发挥红色歌曲的思政教育作用,可以让《概论》教材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提升铸魂育人成效。”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志强说。

  近年来,为更好开展“铸牢”教育,北京联合大学围绕“概论”课程教学实际,将红色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融入课程设计,广泛依托北京市“铸牢”教育实践基地、各类博物馆资源,探索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大课的好方法、新路径。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那迪拉·阿布来提向学生们介绍。一件件镌刻时代印记的文物,以铁的事实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在故宫博物院,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

  “置身于此,我直观地感受到,故宫这一历史与文化的璀璨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之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沿着故宫博物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参观线路,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玛依娜·阿得力别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位于故宫西侧的慈宁宫,悬挂着写有满文、汉文、蒙古文三体文字的匾额,反映了清初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2015年发现的元明清故宫“三叠层”遗迹,证明了蒙古族、汉族和满族的皇宫都曾位于同一区域;珍宝馆内的大禹治水图玉雕,讲述着一块5吨重的玉石自新疆地区开采、转运到北京进行设计、由扬州汉族艺人雕刻,最终落户紫禁城的历史……聆听着故宫里的故事,学生们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体悟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智慧哲思。

  “我国园林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中国园林富有哲理与诗情画意,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联合大学预科班班主任陈文丽为学生仔细讲解。

  “在这里,我对于中华文化‘美美与共’有了进一步思考。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祖国各地走走看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赛依旦·艾力兴奋地说。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重温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光辉历史。

  “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随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和重大胜利。”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彰介绍。

  望着眼前一架架功勋战机、一辆辆功勋战车实物,赛依旦·艾力和同学们十分自豪地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多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全民族利益英勇战斗,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对于增进“五个认同”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是“文化使者”,为高校开展“铸牢”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育人素材和生动的育人载体。北京联合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和文博资源,不断提升“概论”课程教学水平,讲好“铸牢”的“大思政课”。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