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5月7日,一首《爱我中华》在扬州大学校园唱响,拉开了江苏省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系列活动的序幕。
本届活动主题为“水韵融情 同心筑梦”,涵盖“承·民族匠心”非遗校园行、“知·籽籽同心”专题学术沙龙、“闻·九州共贯”思政微课交流、“行·勠力同心”社会实践分享、“传·美美与共”微信推文征集等五大活动。
“‘铸牢’·高校在行动”品牌启动于2023年,由江苏省民宗委发起,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主办,涵盖“铸牢”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动漫比赛、知识竞赛、民族艺术展演、学术沙龙研讨、“铸牢”宣讲团进高校等内容。
该活动举办三届以来,江苏省168所高校精心组织,200余万师生踊跃参加,全面展现了江苏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以美润心,以文化人
今年是扬州大学成立研究生支教团的第13年。开幕式民族文化展演环节,情景诗歌《远方的光明》讲述了该支教团走进贵州大山的故事。
13年间,一批又一批扬州大学学子跨越千里,奔赴贵州镇宁的三尺讲台,为镇宁教育事业注入青春热血。与此同时,许多贵州当地学子走出大山,他们中有些毕业后又反哺家乡。这段跨越山海的情缘,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青春诗篇。
民族艺术展演节目古筝合奏《唱支山歌给党听》。
当音乐响起,灯光闪耀,舞台上演员们展现的不只是舞步、歌声,更是中华儿女在华夏热土上不断地建设拼搏,为祖国发展而努力的美好图景。
本次展演以“同心合韵共筑梦”为主题,各族师生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民歌、诗歌朗诵等艺术形式,呈现出一场多元文化交融的视听盛宴——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轻快悠扬,音符仿佛在江水中飘荡,承载着中华民族流淌千年的文脉。22岁赴疆、25岁输血救人、30岁植皮救人……他是跋涉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生命使者。诗朗诵《此生只待献人民——献给“白衣圣人”吴登云》深情歌颂扬州大学杰出校友吴登云“悬壶一生,矢志高原”的医者仁心。歌舞《石榴结籽抱成团》中,火红的裙裾翻飞,舞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图景……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赢得台下观众的声声喝彩。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各族师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创作,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形有感有效地增强情感联系和心灵共鸣,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翰墨飘香的书法作品,以纸笔为媒介,楷书端庄秀丽,草书飘逸灵动,一笔一画中凸显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写意泼墨的美术作品,巧妙融入各民族元素的剪影,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匠心传承的编织技艺,运用竹、草、藤等天然材料,表达对非遗的致敬与传承……在第二届活动中,遴选110所高校176件优秀作品推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作品”网络展览,用一件件饱含深情的优秀作品,抒发了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更多人看到它绽放的璀璨光彩。”苏州大学学生古丽则巴说。作为苏州大学“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的一名成员,古丽则巴积极组织同学们学习民族民间舞蹈,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铸牢”的生动实践。
以赛促学,以理启智
线上答题环节,沉着应对、追赶比拼;现场决赛环节,三轮角逐精彩不断、扣人心弦,展示了参赛者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竞赛素养。
2024年举办的“铸牢”知识竞赛,吸引了江苏省各高校65万余名师生踊跃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竞赛,既涵盖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也囊括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各族师生在以赛促学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组织并参与知识竞赛的过程,让我深切认识到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也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苏州大学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买合苏旦说。
“铸牢”学术沙龙则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思想对话。
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从不同视角提出真知灼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汇聚力量。
“高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铸牢’的重要阵地。”江苏省“铸牢”研究基地研究员、苏州大学副教授侯德仁说。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授课教师,他不仅深学细悟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还组织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制作小视频、课程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2024年“铸牢”宣讲团进高校活动中,“五个共同”是反复出现的高频词。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扬州大学杰出校友吴登云(中)来到展演现场。
18名宣讲团成员由江苏省“铸牢”研究基地专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成员和第一届“‘铸牢’·高校在行动”演讲大赛特等奖获奖选手组成。他们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讲清楚、把“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清楚、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应掌握的原则方法讲清楚、把“铸牢”实施路径要求讲清楚,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铸牢”宣讲团进高校活动是一次次生动的“铸牢”教育。各族师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沟通中凝聚共识,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一步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我愿接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接力棒,以行动书写担当。”苏州大学学生德吉桑姆如是说。作为青年学生,她主动担当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利用假期深入基层和社区,以青春之名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在活动中,江苏各高校聚焦“铸牢”主线,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社团活动,构建起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铸牢”矩阵。
南京医科大学“医科石榴籽”连续5年在新疆等西部地区开展健康科普、爱心义诊等志愿活动,总行程6000多公里,累计服务当地群众超过2万人次,师生在“第二课堂”的火热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格桑花开”筑梦团积极利用第二课堂阵地,8年间深入青滇黔新等民族地区,通过支教、文化传播、职业规划、科技普及等方式,助力各族学生健康成长……
江苏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起点上开展“‘铸牢’·高校在行动”系列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知可及,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图片均由江苏省民宗委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