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里见到巴图(化名)小朋友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很难把这个黄头发、白皮肤、洋娃娃一般可爱的宝贝,与“来自星星的孩子”联系起来。面对我这个陌生人,艺如乐泰并未显露出丝毫胆怯,大方地向我展示手中的玩具。
来到希拉穆仁镇幼儿园之前,巴图深受自闭症的困扰。遗憾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至今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希拉穆仁镇幼儿园园长兼达茂旗政协委员华日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华日的笑声是希拉穆仁镇幼儿园的公共资源。有的孩子惧生,哭着不肯离开家长的怀抱。华日耐心地安抚孩子,没过多久,孩子就平静了,喜欢她的笑声了。有的孩子试图用手摸华日的脸,她乐呵呵地笑得更为开怀,她将自己肉乎乎的脸庞紧紧地贴着孩子,与孩子笑成一团。
希拉穆仁镇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家在牧区,如遇特殊情况,家长无法来园接孩子,便把孩子托付给华日。在茫茫草原上,华日的叮咛是孩子们最好的摇篮曲。她几乎将全部心血投入幼儿园工作,每日吃住都在幼儿园,无暇陪伴自己的孩子,只得把她送到锡林浩特的亲戚家中。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哪一边都不能轻易放下,谈及此事,华日一度哽咽。
在希拉穆仁镇幼儿园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汉族和蒙古族小朋友们亲如一家。我与华日进行访谈的当天,一个汉族男孩在自由活动中无意撞倒了蒙古族女孩,心中很是愧疚,不好意思开口道歉。华日园长敏锐察觉,耐心引导调解,不一会儿,两个孩子便又手拉手欢笑如初,民族情谊的种子在这小小的插曲中生根发芽。
当我向华日提及幼儿园未来的打算时,她不假思索的答道:“我想让达茂旗的每一个幼儿都有学上。”
曾几何时,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都贵玛额吉,面对来自南方的三千孤儿,立下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雄心壮志;云南的张桂梅校长白手起家,建立起桃李满天下的华坪女高。华日以都贵玛、张桂梅等模范为榜样,把幼儿园孩子当作自己的儿女,总是强调“我的宝贝们不能没有学上”。在全旗做好学前教育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希拉穆仁镇幼儿园的招生,保障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是华日的奋斗目标。
岁月催生华发,却消磨不了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作为达茂旗第15届政协委员,华日园长始终怀揣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使命,积极履行建言献策的权利。针对达茂旗公办普惠性幼儿园不足的现状,她围绕公办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结构失调、教师短缺,专项资金投入少,学前教育难以进行普及普惠达标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同时,达茂旗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一直是华日的心头大事。看着达茂旗的残障儿童到学龄后只能远赴他乡求学,她心急如焚。在她心底,达茂旗能建立一所专业特殊教育学校,是无数特殊儿童家庭翘首以盼的福音,更是她多年来的执着心愿。这些年来,她一直尽自己所能,接纳附近的特殊儿童,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华日寓教于乐,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游戏,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开发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希拉穆仁镇仅有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年平均气温低至3摄氏度,风灾、雪灾、旱涝灾害司空见惯,物资短缺时有发生。希拉穆仁镇幼儿园的前两任园长均因不堪重负而选择离开,而华日铁了心要扎根此地。教师人手不够,那就亲自上手带班;账本不会写,那就现学现用;经费不足,就一遍又一遍努力申请……在华日的字典当中,似乎不存在“困难”这两个字。
在2024年六一儿童节活动上,华日特意邀请外地游客一同参与,孩子们齐声演唱韵味悠长的蒙古语歌曲,参与妙趣横生的沙嘎游戏,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个基础设施完善、楼上楼下充满欢声笑语的乡镇幼儿园,能够完整呈现在眼前,背后凝聚着华日多少心血。这个草原上的幼儿园,在她的精心雕琢下,已然成为民族团结、文化交融、教育传承的一方沃土,绽放着夺目光彩,孕育着无限希望,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稳步迈进。
(编辑: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