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湘江映天山 精神代代传
来源:中国民族报 麦斯塔乃·雪拉提 发布日期:2025-05-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麦斯塔乃·雪拉提。请看,这是我在学校水果店买到的石榴。当时,老板看着我自信地说:“咱们店里的石榴,都是你们老家新疆产的,放心,保证甜!”听到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些石榴和我一样,身在湖南、来自新疆,共同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甜蜜的湘疆情缘……”

  2024年5月31日,我参加了湖南省第十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当我捧起沉甸甸的一等奖奖杯时,蓦然间理解了这次比赛的深意。从王震将军率领八千湘女奔赴天山,到如今湖南高校中日益增多的新疆学子,湖南湘江与新疆额敏河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遥相辉映。

  而我今天要讲述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恰似这两条河流交汇时激起的朵朵浪花——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教师出身,后来爷爷被调去政府工作,奶奶做了一辈子老师。奶奶的匣子里,珍藏着一本1988年的《班主任手册》。手册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去古丽家家访”“给张强补习汉语”等日常工作。

  奶奶告诉我,当年,她骑着老旧的二八自行车,顶着风沙、穿越草原、骑过泥泞的道路,一次次叩响学生家的大门。那些风雨无阻的身影,早已化作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民族团结的坚守,历久弥新,从未改变。

  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各民族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诵读经典诗词,聆听各民族风俗故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的父母也都是教育工作者,爸爸在教育局工作,妈妈在学校当老师。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父母共同下乡驻村,成为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阔克塔斯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妈妈为村民讲解大棚种植技术,爸爸帮老乡们调试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应用程序(APP)。在他们驻村帮扶的两年时间里,阔克塔斯村的馕坑旁建起蔬菜大棚,大棚里长出绿油油的蔬菜,还有甜甜的草莓;村民们制作的传统风干牛肉,也搭上“电商直播快车”驶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从爸爸、妈妈讲述的驻村工作中,从他们留下的工作照里,我听到许多驻村故事、“铸牢”故事,也看到父母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乡村振兴所做的努力。

  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的我,将牢记父辈们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使命,以他们为榜样,让这种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湖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我参与拍摄了长沙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用镜头和语言将所见所感传递给观众:在新疆、湖南共同开展的“家庭结对计划”中,湖南家长寄来岳麓山的枫叶标本,新疆孩子则以薰衣草香囊作为回赠——这些跨越4000多公里的礼物,不仅传递着一份份温暖与关怀,更在结对家庭之家架起一座“连心桥”。

  在返乡实习期间,我去了额敏县电视台实习。第一天采访,我跟记者老师走进“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用镜头记录他们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在厨房氤氲的蒸汽中,八旬“汉族爸爸”杨吉春正在教“哈萨克族孙子”吾拉孜别克揉面,“维吾尔族儿媳”阿依古丽则熟练地将面片揪入沸腾的锅中。

  马新华是额敏县公安局的退休民警,人称“马大姐”。她无私赡养汉族“爸爸”20多年,帮助哈萨克族“弟弟”一家三口12年,关爱哈萨克族“儿子”10多年……小院里最打动人的,就是那张“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人在葡萄架下笑得灿烂……

  “来,让我们一起品尝我们的‘团结汤揪片’!”“回族女儿”马新华笑着说,“我家这个民族团结大院里,每天都在上演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我觉得,真正的团结不在奖状上,而在汤勺碰锅沿的声响里。”

  当镜头中的哈萨克族老奶奶用湖南方言笑着说“要得”时,我忽然明白——民族团结不是一幅静止的风景画,而是一把代代相传的火炬,它可以在每个人手中接力,并且照亮前行的路。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