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山海携手的社工情缘
来源:中国民族报 潘春珠 项灯辉 发布日期:2025-05-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7年11月,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寒风裹挟着黄沙,在社工行业深耕近10年的夏晋城,带着他的团队从泉州跨越2000公里抵达这片西北大地。

  尽管深秋的凉意扑面而来,夏晋城及其团队的内心却澎湃不已,因为闽宁两地社工即将“牵手”开启一段新旅程。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一段持续近8年的民族团结进步篇章就此翻开。

  作为“闽宁牵手计划”的援派机构,夏晋城团队扶持的第一个项目坐落在中宁县李士村。这里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增加经济收入成为村民们的首要需求。为此,夏晋城团队与当地社工深入村庄,召集村民召开座谈会,秉持“助人自助”的发展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提出需求及解决方案。同时,联合受援机构邀请中卫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非遗传承人提供专业评估,最终村民们一致选定刺绣作为产业发展方向。

  为解决生产场地、技术支持等难题,闽宁社工携手为村民链接社会资源,筹集资金,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由20多位村民组成的刺绣班逐渐发展成为自主运营的惠民合作社。

  “刚开始我们都不知道社工是做啥的,以为就是来帮忙几天就走。后来她们组织村里的孩子开展活动,还组建了刺绣班,并安排老师教我们刺绣,带我们外出学习,现在我们的刺绣作品也能在市场上销售了。”李士村村民冯梅回忆道。

  多年来,夏晋城团队还借助泉州的社工群体力量,在泉州多个社工站点设立宁夏农产品专柜,代售困弱家庭耕作的枸杞、杂粮等,拓宽宁夏特色产品销路。

  在闽宁牵手服务期间,夏晋城团队多次奔赴宁夏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助力当地社工机构签约并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帮扶项目。在红寺堡区,团队协同当地社工一起入户特殊困难家庭儿童,现场教学个案面谈技巧,并指导机构成功申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红寺堡区特殊未成年人关爱”项目和“闽宁协作·红寺堡区特殊困难群众关爱精准帮扶”项目,推动机构稳步发展。

  在海原县,团队携手蒲公英社工机构,依托全国首个专职儿童主任试点乡,精心打造“杏福小孩”服务品牌,并荣获2024年中卫市志愿服务大赛铜奖。指导机构撰写招标项目书15个,其中14个顺利签约,累计资金合计超160万元。团队帮扶触角延伸至海原县、吴忠市、银川市、中卫市、灵武市、贺兰县等地的多个社会组织,受益对象覆盖宁夏全区。 

  人才培养是“闽宁牵手计划”的核心目标之一。以宁夏蒲公英社工总干事穆风录为例,通过夏晋城团队的“一对一”督导,其专业能力迅速提升——2023年,他不仅获评自治区首届“最美社工”,更以“牵手计划”宁夏代表的身份,在全国第二届乡村振兴大会上分享经验,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为系统化培育本土人才,夏晋城首创“影子计划”,安排宁夏社工骨干赴闽跟班学习。蒲公英总干事杨海霞在福建完成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从项目策划、资源对接到社区动员全面进阶,返回宁夏后带动机构服务升级。

  在此基础上,闽宁双方搭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成立高级社工人才工作室,累计举办专题培训30余场,覆盖全区社工机构。专业知识的星火由此燎原,为宁夏社工行业注入持久动能。

  文化振兴同样不可或缺。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米湾村,夏晋城团队指导当地机构打造“龙舞花古米湾村”品牌村,通过开展“推动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下一代,一老一少守家园”等活动,激活本村舞龙舞狮、秦腔、二胡等传统艺术,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海原县首家社会组织联合工会驿站,各族劳动者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福建茶点。在这里,福建社工带来的茶文化与宁夏的枸杞文化交相辉映,回族“花儿”与袅袅南音共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八载春秋,闽宁社工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用专业架起共同富裕之桥。从黄河之滨到东南沿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们的故事见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美好图景。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