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腾格淖尔湖盈满了水,像儿时的那湾明月一样,清澈明亮。”这首诗歌里描写的腾格淖尔湖,就在“国家的孩子”敖登高娃来到达茂草原上第一个家的附近。
上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的许多孩子被送到内蒙古抚养,这些孩子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年幼的敖登高娃被包头市达茂旗的父母领回家中悉心照料、茁壮成长。一个甲子年过去,敖登高娃在草原上育有4个女儿,如同一棵大树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开枝散叶,深深扎根于此。
从达茂旗百灵庙镇出发,一路向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常会看到驼群、马群和羊群。敖登高娃的女儿孟根图娅,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驱车抵达达茂旗巴音敖包镇的一片草原。尽管路途颠簸,但孟根图娅也不觉得累,因为她知道,母亲已经在家里准备好饭菜等她回来。
车刚到家门口,孟根图娅便瞧见母亲摇曳着身子快步走向门口,急切地想见到女儿。孟根图娅则手持母亲爱吃的糕点,小跑着奔向母亲,母女俩紧紧相拥……
刚进家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母亲准备好的肉馅和已经包好的两盖帘包子。“知道我要回来,妈妈今天新刚了沙葱,提早就准备好了肉馅。”孟根图娅说起这话时,满脸幸福,一盆肉馅让母爱变得具象化了。
因为身体原因,母亲的双手已不似年轻时那般灵活,但仍尽力用颤抖的手指将一个个包子捏紧实。看着孟根图娅不太熟练的动作,母亲时不时地向女儿传授包包子的经验。
趁着蒸包子的时间,孟根图娅将新打印出来的照片放进相册。这本相册如同母亲的时光宝册一样,承载着太多的回忆。
“这张照片,左边的第二个孩子就是我。”敖登高娃说着,不时用手触摸着老照片,脸上的表情更加柔和,老照片又让她忆起以往温馨幸福的时光。
包头距离上海千余公里,然而,两地遥远的距离和语言的隔阂,却被草原大爱打破。敖登高娃的蒙古族母亲,学会的第一句汉语就是“睡觉”,她用这一句略显笨拙的话,哄着孩子睡觉,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我妈妈刚来草原时很瘦弱,吃不惯蒙古族的食物。我姥姥就买奶粉给她喝,那时候的奶粉在草原上是很稀缺的。我姥姥、姥爷想尽办法,让妈妈的身体强壮起来。”孟根图娅说,“我小时候就很奇怪,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都有兄弟姐妹,但是我妈妈没有。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姥姥、姥爷领养的‘国家的孩子’,我的内心非常震撼,但我从来没看出母亲不属于这个家庭。”
而在敖登高娃看来,“草原上的一切都好,我热爱草原上的一切。”即便她已年过六旬,依然不愿离开这片草原,每日与羊群相伴,就会感到满心欢喜。闲暇时,她喜欢画画,画草原上的骆驼、羊、马,画中处处流露出对草原的眷恋。
是的,这些“国家的孩子”早已在草原上深深扎根,用深情与热爱守护着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当他们老了,他们的儿女便接过接力棒,将这段民族团结佳话接续传承,用行动回报这片草原。
孟根图娅是达茂旗委党校副校长、党支部宣传委员,她还有一个身份——巴音敖包苏木红石榴宣讲团团长。在巴音敖包苏木教育实践基地,她经常讲述母亲这些“国家的孩子”的故事。
“我们给大家讲述的这些‘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经常会让大家产生共鸣,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的深远意义。像我们这些‘国家的孩子’的后代来讲‘国家的孩子’的故事,代入感极强。”孟根图娅说。
特殊的身份让孟根图娅对民族团结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多年来,她以宣讲员的身份走进机关、学校、社区等地,近百场的宣讲,让她留下很多难忘瞬间。
“在每次的宣讲中,现场总是很安静,大家都很有共鸣。听众听了我亲历的故事,会更加感动。”孟根图娅说。
在孟根图娅看来,母亲敖登高娃的手里有一根“接力棒”,自已要做好“接棒人”。“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们要接着往下传。”孟根图娅说,嘎查里还有几位“国家的孩子”,她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宣讲团队伍中来,将一段段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草原是辽阔的,草原大爱同样是辽阔的。”
(编辑: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