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月刊·民族工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社区”的“大团结”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擦亮“民族团结惠”品牌
百家媒体团聚焦贵州避暑游
转出一片新天地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社区”的“大团结”
——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康和社区
□ 李长平
康和社区全貌。
康和社区开展驾驶员交通安全劝导工作。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妥甸镇康和社区是双柏县为搬迁安置全县8个乡镇、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01人而新建的社区。社区位于县城美丽的查姆湖畔,占地面积39.58亩,住房398套,居住着彝、白、哈尼、苗、回5个少数民族65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43.4%。康和社区自2018年建成之始,就以促进民族团结为工作主线,强化四项措施、搭建四个平台、创新四个品牌,创建了“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之路。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新家园”

  康和社区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营造人人知晓民族政策的良好氛围。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社区成立了覆盖全社区的民族联络员队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体系。建立动态数据库,通过逐户调查摸底,建立居民个人信息卡、少数民族居民情况一览表,形成了底子清、分类明、查询易的工作台账和电子资源库,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社区先后建立了帮困制度、学习联谊制度、来信来访接待制度等10项社区民族工作制度。开辟100余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将其建成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俗知识的知识角和各族居民休闲娱乐、交流会友的活动室。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社区按照楼栋划分为13个网格,积极探索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精细、服务到家、信息共享、渠道通畅的网格服务体系,社区工作人员包干楼栋,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领头羊”

  康和社区制定和落实《康和社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联谊走访、少数民族人口管理和信息收集、民族宗教知识学习等制度,以科学、完整、有效的制度来规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针对社区居民刚从各个乡镇迁入县城,文化差距大、能力差异化、社区心理认同难等实际问题,康和社区党组织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和诚信感恩自强的宣传教育引导,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到“立志气、做能人”,从“守法纪、讲诚信”到“兴新风、美环境、破陋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推动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区成立一年多以来,共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推进会议14场次,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会议8次,在主要地段安装宣传广告展板11块,真正将“三个离不开”“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社区大家建”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新小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模式,利用民主推选的方式,不分乡镇,不分民族,从小区居民中推选讲政治、有文化的青年为楼栋长,13名楼栋长中少数民族4名,占38%。下水道堵了,垃圾箱坏了,出现矛盾纠纷了……社区居民马上就会想到康和社区管委会,无论大事小情,居民有需求,只要打一个电话,社区领导和楼栋长就会出面协调解决,实现了社区大事居民议定、日常事务居民共管、社区工作居民监督,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随叫随到、随到随管、首问负责的精细化服务,得到了居民赞扬。

  畅通聚民心促发展的“连心桥”

  康和社区充分发挥道德讲堂、远教平台等载体,组织社区居民观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红色电影等,组织居民学习《劳动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条例》《楚雄州民族自治条例》和防拐防骗知识等,提高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职业道德意识,使各族居民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康和社区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开展“建美好家园”文艺演出和举办“扣笙”“龙摆尾”“双柏好玩呢”等文体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展示自我、快乐自我的文化平台,促进社区居民快速融入县城生活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增进了各民族居民间的团结,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增强共同性、包容性,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

  康和社区是双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员到社区报到、398名机关干部与398户居民结对、社区班子成员分栋包干帮扶工作等方式,关注并解决好民生的每一件事,将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各族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每年“两节”前对困难家庭进行慰问,解决好社区居民的吃穿用住行和工学医保养等民生问题。

  就业是康和社区居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前提。康和社区根据搬迁户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技能特点、健康状况、就业意愿等情况,按照“一人就业创业、一户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到户到人“一对一”的就业计划,通过采取企业就业安置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就近就地务工解决一批、资产收益增收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途径,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就业专场招聘会,县内21家、县外7家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2037个,康和社区共转移就业416人,拓宽了社区居民就业途径,跑出了各族居民脱贫致富加速度。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