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族爱国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景宁推动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改革的实践
积极履行人大职能
助力北京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族爱国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 周晶

  根据近年来的回族历史研究,无论从历史背景、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生活、经济联系等角度分析,还是从民族情感上体味,都能看到在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加深并巩固下来的对中华大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共有”心理,这奠定了回族爱国传统的坚实基础并贯穿民族发展的始终。爱国传统成为回族历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始终激励着回族人民把握历史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进。

  爱国思想贯穿回族形成发展全过程

  回族形成于中华大地,其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来到中国沿海和内陆城市的穆斯林客商因“乐中国土风”而长期居住于此,成为“土生蕃客”,逐渐吸收了中国多民族成分形成回族。

  回族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关联,对中华热土与中华文化的热爱从一开始就铸进了回族的民族性格中,成为其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回族具有强烈爱国传统的坚实基础。一部回族形成的历史,就是其爱国思想逐渐形成、巩固、发展的历史,爱国思想贯穿回族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回族爱国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回族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鼎盛时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成熟的爱国思想必然对回族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无论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百姓,爱国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在回族形成早期,秉承热爱中华文化的心理动因,回回人从学习、接受到融会贯通,把中华文化自觉地纳入到形成中的回族文化体系中,将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融汇在文化中,渗透在血脉里。

  清代中晚期,在中国社会经历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回族群众与中华各民族成员毅然决然为保国御侮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慷慨壮烈的爱国悲歌,彰显了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种爱国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回族与各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舟共济、共同进步,谱写了伟大的爱国篇章。

  维护民族团结是回族发展的现实选择

  回族形成于中国本土,是少部分外来民族与中国本土原有民族融合形成的,所以回族的血缘中有大量中国本土民族尤其是汉族的成分,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手足情感,形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命运相依、共同进退的心理积淀,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很多回族聚居地方都有“回爹汉妈”的民间说法,生动反映了这种历史演化出的关系特点。

  回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艰难,从早期的远距离迁移、辗转迁徙、驻屯安插、居无定所,到后来在各地安置定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并安居乐业。因而,回族对安定、和平的生活特别珍惜,对维持一个稳固、统一的中央政权的意愿特别强烈,对中央政权的拥护也是发自内心的。

  同时,由于回族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回族人口整体的汉语言文化水平比较高,因此回族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参与度较高,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强人和文化名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贡献了力量。

  回族族源构成复杂、文化融汇多元、分布地域广泛,因此历史上有大量回族通译、使者、商人,在中国各民族之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这一点在元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在明代的茶马互市中,在清代的开疆拓土、马帮与驼运贸易中,在新中国的高原贸易、边疆贸易中都有突出体现。这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回族人则多居住在中原腹地,主要与汉族交错居住、共同生息劳作,因此并未形成本民族的原生文化圈,而是穿插在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景之中。这种历史传统和地理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回族心理结构中的内向性特征。同时,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商业经济特点,需要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来保障其生存空间和文化、经济利益,这也促使回族更加维护国家统一、珍惜民族团结。

  由于亦农亦商的经济特点,回族整体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地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每当国家危难时,回族从社会群体到个体成员都体现出显著的奉献精神,义无反顾;而在和平安定的条件下,回族群体总是尽可能地与周边民族和睦相处,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