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希望播撒在大凉山
教育部:高考招生比例继续向中西部倾斜
为对口帮扶地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回望二○一九,我的关键词(之三)
寒假体验传统技艺
国家统一编写涉民族宗教内容教材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二○一九,我的关键词(之三)

  【田 野】

  □ 李彧白

  当提起“田野”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一片葱绿的土地上,开满鹅黄色的小花;也许是泛着金光的麦穗,在落日的余晖中摇摇晃晃;也许是儿时无拘无束的回忆:你奔跑在原野上,肆意地打滚、嬉闹。

  作为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田野”是我们学科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进入“他者”的生活中,参与远方人们的日子,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再形成学术文本。

  2019年,我在甘肃、云南等地参加了田野训练,前后累计两个月。这种时间和空间的游移,构成了我对2019年的回忆。

  8月至9月,我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课题是关于民族地区的女性婚姻与家庭。田野之大,到处都是故事。我进入田野调查的困难,来自于外地人的身份和语言上的障碍。这其实很好理解——你如何能让几乎没出过家门的牧区藏族妇女就“过日子”中隐秘的感受,用普通话同一个陌生人侃侃而谈呢。因此,我刚到当地时,几乎收集不到任何有效信息。每当我把问题说出口时,抱着孩童的妇女们便羞涩地跑开。

  幸好,我在当地遇到了可以帮助我的朋友:17岁的小草和20岁的小张。小草是中专生,是家中的长女。她告诉我,她有两个愿望,一是想买一双粉色的名牌运动鞋,二是想尽早挣钱补贴家用。小张在兰州读大专,她希望专升本考取一所重点大学继续深造,也希望早点尽到“长姐”的责任,给弟弟买一套婚房。她们小小的愿望,是那么真实。

  午休时,我们一起吃红得透粉的本地西瓜,一起往对方的麻辣烫中加各类调料,也悄悄聊过喜欢的男孩子,仿佛回到了中学的暑假。

  在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背后,最鲜活的、最打动人的,是在田野中与“人”发生的故事,他们让我更加理解这个社会,也“看见”了自己。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孝通班学生)

【旅行】

  □ 郑赫男

  回首2019年,尽管生活节奏很快,但我依然坚持抽空出去旅行。这一年,我的关键词是“旅行”。我领略了秦岭的绵延不断、蓊蓊郁郁,感受到了黄浦江两岸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

  今年11月,恰逢好友休假,我们一起到西安玩。途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对30多岁的夫妇带着5岁的孩子和双方父母举家出游,我们一路同行,寒暄过后,渐渐熟悉起来。令我吃惊的是,这对夫妇竟是第一次带全家人出来旅行。我心里不禁产生疑问:这么多年,难道就不能抽一点时间出来吗?那位大哥告诉我,他本来计划每年都带家人出来旅行一次,但由于工作的缘故,一直没能实现。

  原来,这位大哥大学毕业后,和朋友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创业初期,他夜以继日地加班。如今,公司运营逐渐稳定,他终于有喘口气的时间了,但是父母老了,不像之前那么有精力了。他这才开始懊悔,曾以为自己拼命挣钱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没想到家人最享受的只是在一起的时光。

  分别时,他跟我们说:“我很久没有看到他们这么开心了,幸好还不算太晚,以后我一定要多带他们出来走走。”

  人们总说要去旅行,但在现实生活中又被很多事情羁绊,很难迈出旅行的第一步。人生短暂,纵使工作再忙,学业再紧,也不妨抽出一点时间,出去走走,给心灵放一个假。

  岁月如流,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间划过,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计划乘着火车去各地转一转,感受不同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