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浙江宗教 上一版3
现代管理理念助力灵隐寺管理提档升级
浙江佛教界:
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生态寺院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佛教界:
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生态寺院


□ 本报记者 辛永刚  通讯员 楼剑涛
浙江省佛教协会七届十次会长会议,商讨建设生态寺院。 楼剑涛摄
浙江寺院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图为杭州香积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现场。
楼剑涛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浙江佛教历史悠久,高僧大德荟萃,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生态寺院,既是浙江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是展现浙江佛教良好风貌和形象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把生态寺院建设与“五水共治、五教同行”、和谐寺观教堂创建、佛道教领域专项整治、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和三支清香文明敬香等工作结合起来,按照“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定位,争做“两山”理念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在生态寺院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固枝荣 大力加强内部建设

  长期以来,浙江积极引导寺院和信众发挥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营造清净庄严的寺院氛围,全面推进寺院生态化建设。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浙江省佛协组成了生态寺院建设专委会,确定了专委会组成人员,专委会组织机构健全。

  学习氛围日益浓厚。生态寺院建设专委会认真学习和贯彻浙江省民宗委、中佛协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和有关生态寺院建设的地方规范标准,并将相关精神及时传达给各地、市佛协和重点寺院,要求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安全保障卓有成效。按照《安全生产法》《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浙江省各寺院建立了基本的安全制度和体系,针对自身情况对制度进行了细化补充:建立微型消防站,组建僧人志愿消防队,并在重大节假日实行全天24小时巡逻值班;配备基本的安防、消防器材,张贴“明火不得进殿”的警示标志;部分寺院采取第三方托管方式,由民宗部门牵头,请消防专业机构对场所的消防安全进行专业检查、指导和维护;一些寺院引进安装安防高清监控、智慧用电等物联网系统,做到了人防和技防的有效衔接统一。

  切实抓好日常管理。僧寮、客房、食堂等人员活动频繁的场所保持空气流通,安排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和打扫;提供给僧众与外来人员使用的用品用具按照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洁,保证卫生安全。禁止在房间燃香、使用大功率电器。提高寺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率,利用清洁能源为寺院供电、供水、供热。此外,寺院园林工作有专人负责,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做好周边绿化树木的养护工作。在生活起居过程中注意做到节约用水,不乱排污水。

  合理筹划寺院建设。新建、重建、改扩建寺院在选址时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形及自然资源,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做好与城镇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衔接,结合所在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确保寺院与当地人文、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承建商、施工队伍和材料供应商坚持可持续建设政策,优先选择可重复利用的环保材料,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生态寺院建设。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各寺院公开岗位负责人名录,建立并完善投诉机制,充分利用寺院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媒介拓宽投诉监督渠道;至少每季度对投诉内容进行一次集中处理,将投诉信息下发至相关岗位责任人。定期开展相关的满意度测评,包括寺院活动、生态化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对测评意见争取做到有记录、有处理、有答复。实行“一周一巡查”制度,对生态化建设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深入推行垃圾分类。寺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责任制度,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检查,组织和引导僧众、信众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合理布局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与寺院环境保持协调;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对寺院生活产生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固体废弃物,因地制宜采用机器成肥、太阳能辅助堆肥和厌氧产沼发酵等方式进行生态化处理;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危险废物,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处理。

  先进引领 持续打造生态寺院建设样本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湖州市就全面启动开展了文明敬香活动,法华寺、铁佛寺、万寿寺、寿圣寺、灵峰寺、利济寺等寺院先行先试,实行免费赠送三支清香,寺院内全面禁止燃烧高香、大香和劣质蜡烛。经过多年的努力坚持,烧大香、高香等陋习得到了根除,寺院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佛教活动场所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优化。寺院周边香贩摆摊设点、强拉强卖、乱摆乱烧等混乱得到了彻底整治。寺院内外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整体形象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了外部整洁有序,内部清净庄严。

  近年来,湖州寺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以宗教中国化和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为抓手,逐渐形成了浙江“生态寺院”建设蓝本。目前,湖州全市佛教活动场所全面响应和启动“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寺院”活动,通过合理布局、规范建筑、提升环境、建立制度、长效落实等有力措施,高标准建设了浙江“生态寺院”的典型场所。

  2015年6月,湖州市民宗局在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建设上寻求突破口,以《宗教事务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湖州市佛教寺院管理创建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导入ISO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对佛教活动场所的组织架构、人员管理、佛事活动、场地管理、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设计,制定了管理标准,出台了《湖州市佛教活动场所标准化管理规范》。该规范填补了我国佛教寺院标准化管理的空白,在推进佛教寺院管理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上提供了标准与模版。

  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规范生态寺院建设与管理,及时将生态寺院建设的经验、成果进行标准转化,湖州市民宗局对生态寺院建设工作再次开展深度调研,并以安吉县为试点,由安吉县佛教协会、中国计量大学和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研究中心共同制订《生态寺院建设规范》安吉县地方标准。该《规范》围绕建筑生态化、环境生态化、活动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等四个“生态化”,规定了生态寺院建设的基本要求、场所建设、法务活动、弘法宣传、投诉评价、监督管理等具体内容,形成了详细明确可操作的标准规范体系。

  浙江市宗教活动场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污水治理等工作。湖州市民宗局连续3年在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宗教界人士培训班,每期培训班都讲授生态文明理念课程,向宗教界人士讲述生态理念,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目前,已有600多名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接受了生态理念课程培训。

  注重引导 法务活动有序开展

  浙江佛教界持续推行文明敬香,建立燃香安全管理制度,把好免费用香以及售卖的燃香类产品质量关,杜绝毒香、劣质香,倡导鲜花礼佛,禁止明火入殿;落实法务活动专门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日记台账,结合寺院的环境承载力,对活动的规模、次数进行周密安排,活动过程中做到整洁有序,维持清净庄严,保护周边环境;建立科学放生管理制度,明确可以放生或禁止放生动物清单,原则上不再组织大型放生活动,防止无序放生等现象发生。

  据了解,为了使文明敬香理念深入人心,普陀山佛协和杭州八大寺院成立文明敬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内部监督管理队伍,组建行业自律组织。普陀山佛协对指定的生产厂家在原料、配方、规格、等级、包装、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实行特约经营,对全山商铺重新确认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主体退出机制,联合把好香的流通环节,保证提供合规格的优质香。省内大部分寺院在场所内部出示文明敬香公告牌,安排解说人员,宣传烧香拜佛的正确理念,讲清烧高香、滥烧香的危害,揭露卖高价香的欺骗行为,引导群众文明敬香。寺院常住法师在接待信众、讲经说法时,坚持宣传文明敬香理念,弘扬正信佛教。

  经过长期引导,浙江省寺院实现了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放生观念逐步规范。

  近年来,部分有条件的寺院,逐渐走出香火依赖型的传统自养模式,转向文化供给型的创新自养路径。如杭州灵隐寺通过开展国学讲座、托钵行脚、云林书院、腊八施粥等文化活动,既拓展自养渠道,又在引导信教群众参与公益上作出有益探索。加强寺院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引导寺院周边居民经营转型。如今,杭州、普陀山等地寺院群落周边的香市,已从香火经济转型为民宿经济、创意经济。

  此外,在民宗、农业、海洋、环保等部门的指导下,浙江佛教界联合浙江省小动物保护协会、浙江护生文化研究中心等社会团体,通过举办钱塘江大型科学放生公益活动、“五水共治·佛教先行”大型主题公益放生活动、洞头国际放生节等大型活动,举办“科学放生研讨会”,积极宣传倡导科学放生理念,把放生与保护生态平衡相结合,将包括放生、慈爱等内容的宗教文化理念依据经典教义做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阐释,引导信众涵养仁恕精神,践行慈悲之道。

  每年浙江省各地寺院例行举办的如浴佛节、观音圣诞、三皈依等佛教法会和特别举办的普陀山观音文化节、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等文化类活动。寺院全力做好前期筹备工作,制定有效的安全预案,组织常住法师、义工团队和安保力量,有序引导,文明劝导,确保每场活动平安有序和寺院整体环境干净整洁。

  创新形式 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浙江各寺院利用宣传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为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院创造良好氛围。

  比如,宁波佛协在放生护生、植树造林、护林防火、文明敬香、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章立制、规范行为,专门制作宣传手册、板报等,在下属佛协及部分寺院进行巡展。一些寺院通过张贴醒目的标志牌、向信众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文明劝导等形式,以及通过网络、刊物等有效载体,向信教群众宣讲生态理念和环保知识。

  在拓展宣传渠道的过程中,寺院充分挖掘佛教教义中符合生态理念的思想,与所在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结合。组织寺院教职员工、义工团队信教群众建立志愿宣讲队,定期开展生态环保宣讲活动。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