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万春:传承红色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
上海市金山中学新疆部:爱育雪莲花 情满扬子江
陈耀华:用爱心点亮光明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榜样的力量]
陈耀华:用爱心点亮光明

陈耀华为患者检查白内障术后情况。宋峤摄

  跨越2000多公里,走过1000多个日夜,在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数百双眼睛在一位医生的治疗下重见光明。这位医生就是陈耀华,江苏省第三批援青干部、南通市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他被高原同胞们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2019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贵德县地处青藏高原,紫外线强烈,当地老百姓的白内障发病率较高。2016年夏天,陈耀华初到贵德,一对年迈的母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80多岁,女儿60多岁,两人都是全盲,被家人搀扶着送来看病,住在同一个病房。

  防盲治盲,任重道远。在细致调研贵德县白内障病例之后,陈耀华将当地各族群众对白内障认知度低、白内障手术比例低、医疗条件比较困难等问题向江苏援青指挥部作了汇报。根据陈耀华的建议,江苏援青指挥部迅速启动了“爱心光明行”公益专项行动,发动江苏社会各界捐赠“爱心复明基金”70余万元,对高原白内障患者手术费用进行专项补助,实现了白内障手术患者“零负担”。

  在“爱心光明行”公益专项行动的支持下,那对全盲的母女于2016年10月中旬被收治入院,陈耀华为她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术后,母女俩的视力都恢复到0.5以上。截至2019年6月,“爱心光明行”公益专项项目已为各族群众免费施行白内障手术近700例,成功率达100%。

  “感谢江苏来的眼科专家,改变了我的生活。”在贵德县人民医院,一位刚做完眼部手术的藏族老人激动地对陈耀华说。这位老人患双眼慢性虹膜炎,已有数十年病史,常年患病导致他的瞳孔只有针尖大小,视力严重下降。经过仔细检查和沟通后,陈耀华决定为老人先做一只眼睛的手术。手术次日,老人的术眼视力达到0.5。得知老人还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陈耀华联系江苏南通的风湿专家为他开具中药方,并把中草药送到老人家里。

  陈耀华每周都要做20多台手术,其中90%是白内障手术,患者年龄从40出头跨越到90多岁。“2018年下半年,我们收治白内障患者180多例。很多患者手术前只有光感或者眼前指数的视力,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基本都在0.3以上,绝大部分患者都实现了生活自理。”陈耀华说。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陈耀华把服务群众的范围扩大到了贵南县、共和县等贵德县周边地区,患者涵盖汉、藏、回、蒙古、撒拉等多个民族。

  在贵德,陈耀华发现当地存在眼科仪器设备老化、眼科医生不足等问题。他决心变“输血”为“造血”,提升当地眼科建设水平。在手术过程中,他注重技术的“传帮带”,从带年轻医生上手术台,到作为助手支持年轻医生做手术,注重把自己对眼科手术的理解和思路传授给县医院的医生们。在病房查房、门诊等日常工作中,他把规范诊疗放在第一位,帮助医院建立了标准的诊疗流程,强调无菌观念,强调及时消毒、更换操作器械、更换药品。经过规范的学科建设,贵德县人民医院眼科业务从以门诊为主,发展到常规开展病房手术。

  作为陈耀华的助手,贵德县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马维萍表示:“我从陈医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不管是诊疗技术,还是服务患者的态度,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7年底,原计划一年半的援青工作到期了,陈耀华主动向组织提出再干一届。援青3年间,陈耀华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藏区的眼疾患者带去了光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援青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本版文字由郭家翔整理、采写)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