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张麒麟:让木叶之声远扬
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子弟兵帮穷山村圆了百年梦
小热登:一句承诺,成就19年“父子”情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子弟兵帮穷山村圆了百年梦

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协助普梯村扩大三角梅种植规模。
黔西南支队供图
在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帮扶下,普梯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黔西南支队供图

  民居层层叠叠地分布在黄泥河畔的半山腰,水泥路连接着每一户人家,农用车、小轿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自由穿行,在田间劳作的村民欢快地唱着布依山歌……眼前美好的景象,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坐落在群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是汉、布依、苗、白等多个民族聚居的村子,7个自然村组点缀在高山河谷之间。过去,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旱情多发,普梯村是黔西南最贫困的村之一。

  2008年以来,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结对帮扶普梯村,支队坚持把扶贫帮困作为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十余年如一日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全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2000多元提高到上万元。现在的普梯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扶志为先,走通“思想路”

  走进普梯村村委会,一眼就能看到书柜里整齐摆放着大量党建图书,墙壁上挂着各级职责规定和村党支部获得的奖杯、奖状。普梯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林说:“这些都是武警支队帮扶我们村两委取得的荣誉,他们帮我们铺设了致富路,更引领我们走通了‘思想路’。”

  要改变普梯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引领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黔西南支队从充分发挥村两委组织功能入手,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普梯村成立党建工作联合办公室,选派武警优秀干部担任驻村干部,定期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开展组织生活,坚持与村党支部同步学习、定期交流、会诊难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抓党建、抓发展、抓致富的思路举措。

  黔西南支队先后投入40余万元,建立村党建学习室、科教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添置设备和书籍,进一步规范党支部工作流程、工作计划和工作责任制,使村两委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大大提升。

  “抓党建、抓管理,我们都学习‘部队模式’。”郭成林介绍,为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黔西南支队还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了“普梯村脱贫攻坚群”,组织大家学习党的理论,讨论党组织建设发展问题。

  河水“上山”,真情润心田

  “普梯住在半山坡,年年干旱实在多。黄泥河水门前过,只是看着喝不着。”这首在当地传唱很久的山歌,生动描绘了普梯村的缺水困境。

  黄泥河水之所以“喝不着”,是因为河面距村寨的垂直高度将近300米,从河边到村里要走10多公里山路,挑一担水需走3个多小时。村里的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全靠降雨,村民们受够了缺水的苦恼。

  2009年,黔西南州遭遇大旱。黔西南支队官兵开着水罐车运水到山下,靠肩背手提把一桶桶清水送到了普梯村。面对乡亲们用水艰难这一实际问题,武警官兵决定,把扶贫攻坚的突破口放在“水”上。

  2010年4月,黔西南支队协调筹措项目资金92.6万元,正式开工建设普梯村饮水工程。由于道路不通,引水的管道、水泥全靠战士和村民们肩扛手提运进村。安装抽水设备时,战士的身体在水里一泡就是大半天。

  经过军民3个月的共同奋战,垂直高度为295米的饮水提灌工程顺利建成。流淌了千年的黄泥河水“爬”上了高高的山坡,解决了村里200余户家庭的人畜饮水问题,以及近6000亩经果林的灌溉难题。

  2012年,黔西南支队再次筹措近50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二期提灌工程,从一级饮水提灌站再向上扬程200米,惠及普梯村及周边的大兴寨村、佳克学校。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感谢武警部队的大力帮助。”普梯村村民张选翠边说边唱起山歌感谢武警官兵,“武警官兵献真情,黄泥河水爬上坡;家家安装自来管,龙头打开水进锅……”

  滚滚的黄泥河水,正变成汩汩清泉,流进普梯村每一户人家,滋润着每一个普梯村民的心田。

  公路通村,承载致富梦

  普梯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过去,村民外出、孩子上学,需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物资进出全靠人背马驮。修路,是普梯村人世世代代的期盼。

  群众的愿望,黔西南支队官兵看在眼里,更记在心上。2009年8月,黔西南支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现场勘察,多方筹措启动资金,发动村民投工投劳,组织官兵成立施工“突击队”,与村民一道挖山、铺石、填土,建成了一条通往山外、承载村民致富希望的硬化路。

  如今的普梯村里,两条通村公路连接324国道,22公里的通组路硬化率已经达到70%,21.5公里串户路全部硬化,536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北京有五环,我们村也有内环和外环呢!每天散步我都要多走几圈,开心得很!”村民李美高兴地说。

  “路修好了,艳红桃好卖多了。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就卖了将近4000元。”村民文建明说,路没修通之前,桃子卖不出去,现在有很多商户提前订货,一到销售旺季,每天都有10多辆车到家门口收购,年收入最多可达3万余元。

  产业致富,走上小康路

  从前的普梯村,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遇上旱涝灾害,连收成都成问题。

  普梯村的贫穷,时刻牵动着武警官兵的心。为了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黔西南支队官兵多次深入普梯村走访群众、到科研院所咨询专家,指导村民在山坡上种上了辣椒、生姜、艳红桃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普梯村发展了万亩艳红桃、千亩辣椒以及百亩林下养殖。为打通产销渠道,黔西南支队协调普梯村与相关企业签订产销协议,同时帮助村民在电商平台开办店铺。2017年,普梯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我们这里风景美,空气好。特别是从远处看我们村,就像一艘船,漂亮得很。”村民郭成富老人说,村里有天生桥、千年金丝榔古树林等原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全村人的愿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西南支队在生态和人文上做功课,突出发展旅游产业,帮助普梯村聘请专业团队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与村党支部一道,推进原始溶洞、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林、千亩梯田等原生态景点建设和龙泉河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旅游加速发展。争取地方企业支持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先期建成三角梅种植基地、紫薇园培植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布依山寨。

  “干群同心,艳红飞花,花开万朵万象更新;武警驰援,河水上山,山区百姓百年梦圆。”为了铭记这份军民鱼水深情,普梯村村民们在村口修建了一座镌刻着这幅对联的牌坊。今天的普梯村,子弟兵和老百姓勠力同心,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好乐章。

(本文由郭家翔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