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擦亮民族高校的政治底色
峡谷里的书声
呵护重残女孩求学梦
跨越上千公里的山区思政教育课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上千公里的山区思政教育课

□ 新华社记者 高搏扬 杨迪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伴着悠悠古筝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东方红小学的学生们齐声朗诵古文经典,传颂当地悬崖村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天堑变通途”。

  与此同时,远在5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民族中学,八年级的同学们挥动国旗,在镜头前合唱《歌唱祖国》,崭新的教室内洋溢着欢笑;600多公里外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第一小学,10余名身着羌族特色服装的学生们跳起了学校自主编排的舞蹈“羌山新韵”。

  三地同屏互动,拉开了四川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0万余名学生同上一堂思政教育课的序幕。在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指导下,三地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借助钉钉平台的音视频同传技术,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跨越上千公里的互联共享。

  “三州地处山区,思政教学资源一直都较短缺。借助视频会议技术和AI算法,三州学子身处同步课堂,实现了教学互动,接触到了更加鲜活的教学内容。”阿坝州教育局局长卢晓军说,这种形式在各州思政教育建设工作中尚属首次。

  在汶川县第一小学,参加思政课的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学生家长寄语孩子的教学视频。视频中有在外务工父亲对女儿的嘱咐,也有医务工作者母亲表达对儿子的愧疚。

  “嘉豪,妈妈因为疫情原因平时不能陪伴你,希望你能够自理自立,快速成长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视频中,陈嘉豪的母亲叮嘱孩子时几度哽咽。刚才还在课堂讨论中活跃耍宝的小男孩,此时蜷起身子,低下了头。

  “妈妈曾经为了照顾我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觉得她很不容易。”陈嘉豪说,虽然平日母亲陪伴的时间不多,但是从每日和母亲视频通话中,他能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将来一定要成才回报父母。

  汶川县第一小学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新建的一所学校,在校1300余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学校德育处副主任王佳表示,这些思政课重在启发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更加理解父母,从而引导孩子树立责任意识,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创新思政课形式还为民族地区思政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助力了教师的能力提升。”昭觉县东方红小学校长杨兴慧表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能够让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我看到了思政课应有的样子。”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对教学点评道,“期待三州地区能够继续深化合作,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