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碗拉面的温暖
从百年党史汲取力量 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南涧: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记载征服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碗拉面的温暖

□ 实习生 李月玲 本报记者 丛蓉

  15年过去了,每当夜幕低垂,看到一拨又一拨的食客,马志华都会心生无限感慨:若不是当地同胞的热情、善良和包容,自己便跨不过那些困难,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异乡创业十分艰难,是当地政府和周边群众帮助了我。生意好了,我也想为城市的发展尽一份力。”话虽简单,却是马志华的肺腑之言。也正因为如此,他决意发起“爱心拉面”活动,用“举手之劳”回馈这座接纳他和家人的城市。

  2006年春天,马志华离开老家青海循化,来到山东威海谋生。带着借来的钱,他准备开一家拉面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连开店需要办的证照都弄不清楚。“有人跟我说,开店需要办营业执照、健康证,可我不知道去哪办。”马志华颇为无奈。

  在一次入户走访调查中,当地民宗局得知马志华的诉求。有关人员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帮他办齐了开店需要的各种证照。

  拉面店虽然开起来了,但因为客流量少,生意一度很不景气。这让他心生退意。

  一天下午,店门口来了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者。看着他坐在门口晒太阳,着实可怜,马志华便给他端去了一碗面。也许是饿得久了,流浪汉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恰逢附近的小学放学,流浪汉吃饭的样子被来往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看在了眼里。马志华的善举,开始在周围传开,为人称赞。店里的生意一下好了起来。此后,不管他把店开在什么地方,总是门庭若市。

  “大概是因为做了善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生意才会好起来。”每当被问及成功的诀窍,马志华总是这样回答。

  从那时起,每当有残疾人或流浪者来店里吃面,他从不收钱;遇到没有回家路费的打工者,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资助一些车钱。

  作为在威海打拼的外乡人,马志华从未忘记刚来时的艰难,始终记得社会和政府给予的帮助。“别人有困难时伸手拉一把,这些人就很有可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爱心和善意就是这样传递的。”他说。

  寒来暑往,很多年过去了。马志华的孩子在威海顺利入学读书,一家人扎下了根。2016年9月,马志华发起倡议,率先在店里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拉面”,只要环卫工人来到店里,就可以免费吃拉面。在他看来,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城市的干净卫生。“让他们吃顿饭、歇歇脚,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他说。

  “这拉面真好吃”“吃了热乎乎的拉面,顿时感觉不冷了”……对马志华来说,每次听到环卫工人的赞美,是一件幸福的事,手上和面的劲儿也更加足了。

  马志华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爱心拉面”公益活动试点逐渐铺开,全市已有170余家拉面馆加入。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马志华和他的“爱心拉面”团队主动加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辆厢式货车、几袋面粉、四五同乡好友,在这样简易的环境下,马志华和同行们开启了流动餐饮服务,现场为抗疫一线人员制作拉面,为严冬的威海送去丝丝温暖。

  “钱多钱少,只是数字。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马志华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威海人民帮助了他。如今,他把威海当成了家,也一定会尽己所能,和各族同胞一起,把这个“家”建设得温暖。“我要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种。”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