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汉藏合璧建筑风格的演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见证
景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践
用好传统生态智慧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8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践

□ 何义珠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可及性,是指公众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适合度,即服务的距离、时间、内容、方式等便于服务对象享受服务。近年来,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探索出一些有益经验。

  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中,景宁县各级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到“养文化”“种文化”“创文化”的供给转变,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为了加大对景宁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政策支持,浙江省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与循环改善体系,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畲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继续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景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确定浙江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帮扶景宁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建立数字图书馆,支持景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发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的颁布,为景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景宁加强公共文化制度的设计研究,先后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包括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财政扶持政策等。尤其是近年来制定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从设施、机构、服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力量参与、保障与激励等方面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景宁还通过推出“畲乡文化卡”“文化物流”、设立“畲乡漂流书屋”“畲乡书房”等形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充分满足各族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保障文化权利的实现。

  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政府和文化部门主导的“送文化”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景宁创建“文化预报”“文化项目申报制”“凤舞畲山大舞台”“文化物流”等载体,赋予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其中,“文化物流”项目是景宁文化部门在总结多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有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破解了公共文化资源闲散、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对称、服务动能不足等难题。项目通过搭建仓储中心、快递员中心、文化服务转换等三大平台,实现景宁文化人才充分流通、文化资源高效利用、文化服务精准对接。“文化物流”项目于2017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项目实施以来,通过点单完成送戏下乡400余场,为乡镇提供节庆策划60余场,培训100余场,建设特色书房15个,送书3万余册、送电影近5000余场。通过开放式点单“约文化”,公共文化服务送什么、送哪里、何时送,都由群众自己决定,真正实现了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此外,景宁还以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农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让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特色节目,如“畲山茶歌”“畲族传统婚嫁表演”等,极大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打造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景宁推出“文化项目申报制”,即由乡镇代表、群众团体自主申报特色文化项目,答辩代表围绕申报项目进行公开答辩,由评审专家等进行集体评议,现场打分确定立项名单,以“项目上墙”的方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与此同时,景宁针对一些有较强需求、但是参与性不足、挖掘整理水平不高的文化项目,组建由文化职能部门、专家和文化传承人组成的项目包装组,对文化项目进行设计与申报。项目包装组一方面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座谈会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项目设计与申报中来,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需求的对接。例如,主要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凤舞畲山大舞台”,通过海选、月赛、乡镇决赛、年度总决赛,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作品。该活动自2012年开展至今,已在景宁各社区、乡镇、村落、校园、企业举办1000余场,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品牌。“凤舞畲山大舞台”“中国畲乡三月三”“尝新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是景宁充分挖掘民间力量和文化资源的有益实践,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作者系丽水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国家民委研究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项目号2020-GMB-039)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