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公正合理国际秩序与人权保障”云上边会在中央民大举行
“我们眼中的西藏”
退休教师千里支教到苗山
教育动态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马万玲——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 刘芝妞 代佳慧 蓝永丽
在西藏山南支教时的马万玲。 受访者供图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实至名归!”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马万玲,不久前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对这一荣誉,认识她的老师与同学并不觉得意外。

  西藏山南支教1年,硕士期间连续3年专业第一……在中南民族大学读书8年,马万玲凭借不服输的韧劲儿,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青年学生的头等大事就是练就过硬本领。”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学习——

  吃不了苦,是做不成事的

  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天起,马万玲就定下了奋斗目标:每天至少学习10个小时。除了上课、参与社会实践,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看书。“她像个陀螺似的不停地运转,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懈怠。”同宿舍的人说。

  “吃不了苦,是干不成事的。这是我的导师刘为钦教授说的,老人家基本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工作。”谈到学习,马万玲反复提及导师的影响,“刘老师关心学生的成长,科研上严格要求,倾心指导;日常中悉心教育,平易近人。”

  研究生的生活是快乐的,也是忙碌的。当课题任务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马万玲常常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看着码得高高的文献一点点减下去,她才松了一口气。

  本科期间,马万玲学习成绩优异,保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生期间,成绩连续3年位列专业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她主持2项研究生创新项目,参与3项调研课题,形成约8万字报告,拍摄了3部纪录片;参加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

  除了努力学习,马万玲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当校园记者时,马万玲采访过上百位各族优秀青年;做“石榴籽”志愿者时,她带领团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服务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大型赛事16项。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等40多项荣誉。

  支教——

  传递“石榴籽”志愿精神

  “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是中南民族大学各族学子的共同心声。

  2016年本科毕业时,“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口号,深深打动了马万玲。经过层层选拔,她与同学一起前往西藏支教。“民大的学生要传递‘石榴籽’志愿精神,要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西藏的孩子。”她说。

  在西藏,马万玲和队友发现,一些牧区孩子很难读到课本以外的图书。于是,他们发起了“民大书香伴格桑——高原书屋”项目,以在西藏建立“高原书屋”为主,同时开展“笔友计划”“图书漂流”“书香伴我行”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筹建“高原书屋”的过程中,马万玲遇到了一个名叫达瓦扎西的男孩。当时,这个男孩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道:“老师,这些书可不可以算作礼物,不用还的那种?”马万玲一个劲儿地点头。

  “脚步无法抵达的地方,知识可以抵达。”考虑到很多西藏的孩子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支教成员尽量选择图多字少的书。“重要的不是购买书籍,而是引导他们阅读,打开视野。”马万玲说。

  生活——

  照亮、温暖周围的人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马万玲主动申请留守校园,号召研究生党员筑牢线上战斗堡垒,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主动帮助运输物资,配合做好消杀工作;担任院办“临时秘书”,为学生邮寄档案材料。

  苏军是与她一同留守校园的学生。苏军说,马万铃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出现在大家需要的地方,成为师生心中“靠得住、信得过、忘不了”的党员。

  马万玲还经常参加“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活动,向广大师生分享在西藏支教时的所见所思、所得所想,鼓励大家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艰苦历练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践成长中凝聚情怀与力量,用青春书写无愧于祖国、人民的时代答卷。

  正在新疆塔城支教的中南民大学生付成栋,提到马万玲时这样说:“她就像一束光,总能照亮、温暖周围的人。”这也是认识她的人共同的感受。

  辛苦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近年来,马万玲先后荣获“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南民大一大批有志青年积极投身西部建设,让青春在奉献和奋斗中熠熠发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