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将弘扬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教学
面向世界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体系
延安民族学院“团结”理念的价值意蕴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弘扬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教学

□ 王强 孙静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塞罕坝是蒙古语、汉语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过去的塞罕坝因过度采伐,生态系统退化,森林覆盖率一度不足10%。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将弘扬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要义

  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使命,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时代重任,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与传承坚守,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的历史性跨越。塞罕坝人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鲜明政治品格,早已印刻在莽莽林海的年轮中,成为激励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的宝贵精神财富。

  艰苦创业的优秀品格。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精神锻造史。塞罕坝人发扬艰苦创业的优秀品格,斗冰雪、战严寒,先后破解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历史性难题,并首次在高寒地区成功栽植落叶松,给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森林财富。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传承了艰苦奋斗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崇高品格。

  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塞罕坝人不仅种下了一片绿,更种下了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治荒沙到生态育林、从保护生态到林业惠民,塞罕坝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塞罕坝精神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

  坚持真理的理论价值。塞罕坝人面对极端艰难的条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拓荒造林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创新育苗方法,因地制宜运用风力发电、森林碳汇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粗放式发展向精准开发的转变。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塞罕坝精神,扎根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后备力量。

  榜样引领的实践价值。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塞罕坝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榜样,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时代楷模”,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他们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中汲取力量。

  丰富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刘军、齐艳淑夫妇驻守海拔1940米的望海楼15年,他们忠于使命、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王尚海、李兴源等老一辈塞罕坝人带头攻克了高寒地区植物栽种难题,他们刻苦钻研、科学务实的求索态度生动实践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学生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生动素材。

  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教学的路径

  拓宽课堂主渠道。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找准塞罕坝精神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挖掘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故事,将先进事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塞罕坝精神入心入脑入行。还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将塞罕坝精神融入专业课、通识课教学过程。

  唱响网络主旋律。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网络教育,以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主题,阐释塞罕坝精神核心要义,宣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先进事迹,录制系列慕课、微课等,通过多种平台广泛传播,提升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

  立足实践主阵地。积极开展以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围绕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开展专题调研等,提升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