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将弘扬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教学
面向世界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体系
延安民族学院“团结”理念的价值意蕴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钟秉林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以扩大规模和拓展空间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等学校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集中精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应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要立足于夯实国家高质量发展基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同时,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6%,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迈入了普及化阶段。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要注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其次,要明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宏观角度而言,高等教育发展要能够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和引擎。从中观角度而言,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微观角度而言,高等教育要能够实现学习者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区域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体系,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等。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构建和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更新教育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发展,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要坚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学理念,培养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向社会需求,培养本专科层次的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构建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和引领辐射作用,尤其要扎实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其次,要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既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又要重视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加快理工农业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协调发展,还要重视发展交叉学科,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奠定基础。

  第三,要优化层次类型结构,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建设。要重视本科教育,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发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以及毕业之后面向的特定的市场需求。

  构建和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要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协调好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协调顺畅的内外部关系,推进大学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完善大学领导体制,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保障大学民主管理,探索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组织。要回归大学组织特性和本质属性,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师生跨国流动势头迅猛,教学资源传播速度逐渐加快。随着师生的流动和教学资源的流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传播中融合。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文化冲突与分歧加剧,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凸显。要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形式。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