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拥抱新科技 让古老文物借力“出圈”
展示自然遗产价值 讲好生命演化故事
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陈永志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内蒙古博物院藏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是珍藏着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多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用文物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让公众领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内蒙古博物院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展览陈列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用文物实体展览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诞育、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同时要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在展览展示中准确地体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其次是要打造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遗址展示与展览,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具有丰厚的文物资源,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我们要紧紧抓住文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依托大型文物遗址和经典文物,打造精品展览,再现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一是强化考古遗址发掘展示,在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方面,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内蒙古化德裕民文化遗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遗址、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为中心,通过文物展览构建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二是打造精品展览,以“文明曙光”“长城两边是故乡”“交融的魅力”“解放之路”“亮丽内蒙古”等系列展览,不断强化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再次是深入挖掘阐释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代表性文物,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宣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以经典展览为依托,以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代表性文物为抓手,深入挖掘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厚重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各类文化教育与宣传阐释推介活动。深入阐释内蒙古“大窑遗址”“岱海遗址群”“红山碧玉龙”“居延汉简”“王昭君墓”“五一会址”等代表性文物和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博物馆这样的文化窗口,重点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讲述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阐释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的光辉历程,以博物馆力量凝聚人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内蒙古博物院的作用和力量,一定可以由此进一步彰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