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引领人们向上向善向真的力量
点点微光 照亮时代
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群像
扎根农村大地的“掌灯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农村大地的“掌灯人”

□ 蒙瑶

  “炊烟一缕,陋室一间,桃李万千。”这也许是我国农村民办教师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天行者》给我的最大感受。在偏远的界岭小学里,一群民办教师在贫困中苦苦坚守,默默无闻地当起了农村大地的“掌灯人”。

  小说第一部分《凤凰琴》以高考失利的年轻人张英才为视角,呈现出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三位民办教师的矛盾与艰难。第二部分《雪笛》和第三部分《天行者》则是接续了《凤凰琴》的情节,但主角不再是张英才,而是直接聚焦于农村教育一线的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三人身上。叙事角色的转换,把这群不受重视的农村知识分子推上了历史舞台,将他们为了农村教育而奔波劳碌的场景呈现在聚光灯下。余校长的无私奉献、邓有米的同行之爱、孙四海的情深意重,以及几位年轻人的成长和回归,在一次次的情节冲突、反转、起落中大放异彩。  

  余校长无疑是整本小说中书写得最为精彩的人物。他是一位迟迟不能转正的民办教师,妻子明爱芬长期卧病在床,他不离不弃;为了让学生上学,他带着孙四海和邓有米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家长;即使工资微薄,他也愿意主动出钱维修教室……点点滴滴的小事背后,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无私奉献。  

  当万站长规劝余校长不要那么拼命时,余校长却说:“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也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余校长真正做到了“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不是没想过到外面的世界去,但他很清楚,如果一走了之,界岭小学就办不下去了,那孩子们怎么办呢?他的良心告诉自己:不能走,也放不下!于是他又留下来了,照常给孩子们升国旗,靠种红薯和养猪来补贴学生的伙食。“当民办教师的人不以收入论英雄”,可余校长早已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们走出大山的路。  

  作为一本现实主义小说,《天行者》中的很多人物并不完美,即使是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三人,也曾经为转正名额有过冲突。可是,面对教育时,他们却步调一致,毫不犹豫地站在统一战线上。小小的界岭村,因为有了这几位民办教师,在一次次的“落雪”后,终于迎来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时间早已拂去历史的尘埃,站在讲台上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民办教师也早已成为了历史,可是留给我们的感动,却不会随着粉笔灰而被风吹散。刘醒龙用他的笔,动情地诉说着时代的记忆,让被人遗忘的民办教师群体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群“掌灯人”在窘迫的生存机遇和精神困境中,选择了担当起农村孩子启蒙的重任,在无数个自我挣扎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光芒,也留给我们后人深切的怀念和永久的感恩。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学生)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