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人故事
信仰的力量
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纪实性新闻报道的不朽经典
红星永远闪耀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 黄思洁

  1936年春,毛泽东给上海的地下党发出指示,要求他们找一个不带偏见的西方记者去陕甘宁边区,目的是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主张。

  当时有许多西方记者都想去苏区采访,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之一。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初次在苏区见到斯诺时,周恩来这样说道。

  这一幕,被斯诺记录在了《红星照耀中国》中,让我印象深刻。看到斯诺受到采访对象如此信任和重视,作为新闻学子的我心中充满感慨。

  斯诺是第一位到苏区采访的外国记者,1936年,国民党宣传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长期被边缘化和妖魔化。但斯诺没有轻易听信这些捕风捉影的报道,作为记者,他坚守“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原则,踏上了秘密前往陕北红区采访的旅途。

  尽管当时国民党所有的宣传工具每天都在警告着人们:没有谁进了红区能够活着回来,斯诺还是决定亲自去看看被国民党军队反复“围剿”但顽强生存的中国共产党、被铁桶般重重包围着的“红色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看到彭德怀“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他听到当地老百姓把红军称为“我们的军队”;他还发现虽然红军们的籍贯不同、方言不一,却不影响团结,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他们对于革命依然充满乐观。正是因为斯诺“俯下身”观察中国共产党,“沉下心”倾听苏区的各种声音,才写出这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在书中,斯诺写到中国共产党对此次采访给予的大力支持,在苏区生活的4个月里,毛泽东与斯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数十次的彻夜长谈中,斯诺做足了准备工作,问了他能想到的所有问题。毛泽东亲口回答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抗日战争中红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合作等疑问,还包括自己的身世。

  毛泽东甚至乘兴将尚未书面公开的《七律·长征》诗抄赠给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以《七律·长征》作为结束语,这也是《七律·长征》最早在国外的传播。

  读至此处,我意识到,这样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但取决于记者的采访技巧,更离不开记者的真诚。一次次面对面的交谈,一次次心贴心的交流,我看到了斯诺以真诚的态度去打动采访对象的内心,也体会到书中这些真实细节的感染力。

  在新闻学课堂上,老师曾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的生命?”答案就是:真实。简单的两个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将自己的采访内容密密麻麻地写满14个笔记本,扎扎实实地采访近4个月,才写下《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担道义、守良心,看待中国共产党时,不带意识形态的偏见,始终坚守客观真实,追求还原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他所展现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让人敬佩。毛泽东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西行漫记》是外国人报道中国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

  斯诺是幸运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采访到中国共产党,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新闻纪实作品。恰逢新时代,我也是幸运的。希望自己能成为新时代的斯诺,能用自己的所学讲好家乡故事,传播好家乡声音,回到家乡贵州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