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方李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
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研究员季中扬: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研究员季中扬: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都要以文化来呈现,而文化是以由象征体系所呈现出的静态和动态的符号和形象来表征和表达的。所以,研究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涉及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符号和形象体系的研究。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时代的课题。对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阐释与创新的视角、立场包含着诸多学术议题,如何让民众广泛接纳文化符号和形象也关涉叙事、认同、集体记忆等学术问题。

  要让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不是一个空洞的视觉形象,首先要建构起系统的中华文化叙事,包括神话叙事。其次,认同叙事实践中要突出中国元素,阐释中国元素的现代性。比如“中国红”,不仅要讲述其喜庆性、革命性,还要阐述其激发生命活力这一既是本源性的、又具有现代性意味的内涵。我们要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重新阐发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与中华民族历史,比如王昭君形象,可以突出其“和亲”中的“和”与“亲”。在认同叙事实践中,要选择适当的讲述人,阐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这些文化符号和形象深入人心。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供稿,方李莉、毛薇娜执笔。)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