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方李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
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研究员季中扬: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

  民俗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重要角色。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模式化的生活文明,它具备集体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征。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几个类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节日节庆民俗。“春节”是各民族广泛认同的、共享的一个节庆,我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春节”等节庆活动,形成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经过历史的沿革,节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以“春节”为例,过去有“庙会”,与一些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礼俗互动”。而到了现代,庙会与宗教相关的内容被淡化,成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这恰恰是为这个文化符号赋予新的内涵的机遇。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