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搜索
首 页
新闻
民族工作
观点
理论
文化
宗教
专题
视频
资料库
中国民族报电子报
道中华
繁体
首页
>
首页
>
理论/文史
>
文史
西藏考古活化了高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土地上,人类生存繁衍、文化诞生和文明进步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古学所提供的实物资料来加以印证。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西藏地区的文字出现是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此前漫长的时段都没有...
2022-07-12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2022-07-10
秦文化的天下观
“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了“天下一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等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源于三皇五帝时代,萌芽于夏商西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晚期,秦人胸怀天下,励精图治,经过秦孝公至秦王嬴政七代人的努力,统一六国,成就帝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2022-07-08
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2022-07-06
彰显民族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
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着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民族民间文学源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广泛的人民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民间故事、民歌、谣谚等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资源。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学的价值,...
2022-07-06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把握时代潮流 缔造光明未来》。文中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
2022-07-04
最前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最后
专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央统战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