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文化: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记者吴艳 实习生 彭可馨 发布日期:2019-07-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达摩像。 吴艳摄

  少林寺武僧功夫表演。 吴艳摄

  少林寺“洋弟子”功夫表演。彭可馨摄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典型代表宗派,是认知中国佛教的重要窗口。祖庭文化是禅宗文化的核心内容,禅宗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祖庭之间的密切交流,祖庭平台的建设成为佛教界共同的文化自觉。

  少林寺延政法师指出,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佛教宗派。禅宗是印度禅学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宗派。初祖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弘扬了达摩禅,少林寺因此被称为禅宗第一祖庭。佛教认为,达摩禅也称“楞伽禅”,它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师父直接传给弟子,祖祖相传、心心相印,所以也叫“祖师禅”。这一点在少林寺表现得最为明显,少林寺的法子、法孙代代相传,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组织形式,僧人也是按照世俗社会依字排辈的方法取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徐仪明认为,达摩禅师传法的过程是其与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相互交流、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可以说达摩是禅宗佛教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魏晋南北朝时期,达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航道来到中国,达摩在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就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禅宗与宋明理学交互融合

  禅宗诞生于中华的文化土壤,具有强烈的中华性格。禅宗在嵩山少林寺创生,一千余年来,经历代祖师丰富与创新,不断刺激着儒学革新、理学诞生。禅宗与理学互相影响、生发,谱写了中国文明史上的精彩篇章。

  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认为,朱熹理解和批评禅宗的意义在于:对佛教、禅宗而言,应该以朱熹的批评为训,保持健康发展;对中国哲学而言,则需要在语言、义理、伦理、工夫等方面以禅宗为镜,去短补长。

  辽宁大学教授郭延成认为,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心学的集大成者,立足于儒家立场,汲取佛教思想,用于其“良知”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并有意识地以一定程度的“过度诠释”方式,对佛教思想进行评判;而佛教的一些理念如“本来面目”“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与王阳明心学有契合之处;王阳明正是以佛教这些理念为参照,构建了心学体系。

  “少林学”是佛教中国化的独特文化财富

  “少林学”的概念,最初由饶宗颐等几位国学大家倡议提出的。2005年年末,少林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40多个科研单位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就“少林学”的创立与建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少林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说,菩提达摩是禅宗创立者,其在禅宗寺院的祖师堂里是位居首位的中土祖师。少林寺就有达摩殿,纪念这位对中国佛教作出重大贡献的祖师。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僧人与广大居士的弘扬下,逐渐走上了中国化道路,与原有的儒、道二教融合,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文化涉及中国哲学、政治、经济、语言、艺术、建筑等领域。其中佛教艺术是中国传统宗教艺术中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许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享誉世界的艺术精品,如四川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骄傲,也是东方艺术的瑰宝。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翠翠指出,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曾说:“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菩提达摩禅师曾在北魏时期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终而创立中国佛教禅宗一派。经由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少林信仰及其文化体系渐趋完善,构建了更广泛意义的“少林学”。应在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基础上,运用并激活传统少林文化资源,以现代价值理念诠释“少林学”传统,构建“少林学”的现代意义。“少林寺”在海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少林功夫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应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在尊重各国文化基础上,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去。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院长温搏说,少林禅武是禅宗的重要分支之一,作为佛学的一个法门,其以禅武合一而名扬天下。少林禅武的终极目标是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是为“定”,外不著相即为“禅”。少林禅武讲究以禅养武,以武生禅,将“禅”与“武”紧密结合,禅为武之魂,武为禅之用,即武是禅的表现,禅是武的精神本质。因此,少林禅武富含深刻的身体哲学意蕴。依附于禅宗的少林禅武技术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教化和技击艺术等内涵,反映出练习禅武之人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与见解、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当代社会中的少林禅武已经远远超出了格斗功能与价值,成为少林寺武僧的一种修禅途径和生活方式。

  《武术研究》编辑部副编审田文波认为,与少林武功有关的早期传说故事,应为达摩面壁九年、传《易筋经》《洗髓经》,后世据此认为达摩为少林武功初祖。少林功夫文化是在嵩山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与发展的,少林功夫文化成长、发展于兹,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产物。少林功夫文化从其技艺而言,无疑是与中国传统武术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在佛教禅修过程中的重要发展。就其理论而言,少林功夫文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结,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自成一体的少林功夫文化体系。

  田文波介绍,据《少林拳谱》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均为少林寺秘传功法,无详细文字记载。1934年,武术大师金恩钟拜访少林寺,与当时远近闻名的少林寺方丈——妙兴大和尚切磋武艺,遂将比武所得少林功法之精华在原有三十六硬功及三十六柔功基础之上进行了整理,自此便有了“少林七十二艺”之说。少林七十二艺不仅是少林功夫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武术的文化符号。

《中国民族报》(2019年07月23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