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佛教文化】一丝不挂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志斌 发布日期:2024-01-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丝不挂”本为佛教禅宗用语,又作“寸丝不挂”或“一丝不着”。该成语的原意并非后世所谓的赤身裸体之意,而是形容一种没有任何牵挂或羁绊的境界,比喻心中无一丝挂碍或烦恼。

 

  “一丝不挂”最早出于五代南唐编撰的《祖堂集》,原文作“寸丝不挂”。《祖堂集·南泉和尚》中记述,唐太和初年(827年),著名的南泉普愿禅师应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廉使陆亘所请,下山开坛演法。一次,陆亘去拜见南泉禅师并说:“我对佛法略有心得。”禅师问陆亘:“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什么?”陆亘回答说:“寸丝不挂。”意思是我一天到晚不受任何俗念烦恼的牵绊。禅师呵斥道:“看来  你还是一个尚未入门的阶下汉呀。”陆亘在宣城一带多有善政,对禅法也十分热衷,但他所熟知的尚是文字上的教条,或理念上的执着。而在南泉禅师心目中,一切现成的规矩都是人心的羁绊,人必须冲破传统的樊篱,将无限盈然的心意展现出来,以确立自己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这可能正是“寸丝不挂”所表达的真实意涵。

  鉴于在使用中对于“丝”的理解不同,“一丝不挂”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一是用来形容本自清净的湛然自心本性。如《联灯会要·法远禅师》记载,有人问法远禅师:“云如何是清净身?”法远禅师回答说:“条丝不挂。”又《沩山警策句释记》云:“万法虽众,不出心境。心空境寂,独露堂堂,一丝不挂。”这些都是佛教中关于超脱凡俗尘世的表述,如果真能做到一丝不挂或见证一丝不挂,便能证得大自在解脱境界。黄庭坚的“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和苏轼的“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都含有这一意味。

  二是指没有情感纠缠,独行于世。如《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云:“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对此阐释更明晰的是清代嫏嬛山樵的《补红楼梦第六回·宝玉湘莲同证大道》,书中说:湘莲、宝玉大惊,忙答道:“弟子之心,已同槁木死灰,一丝不挂,万念俱空。便使林黛玉、尤三姐立刻来到此间,弟子亦不过视为陌路之人,漠不相关而已。”

  三是指赤身裸体,不着衣物。“丝”表示衣物的用法在禅宗中也有渊源,如《五灯会元》云:“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挂著一缕丝。”这里的“丝”就是指衣物。“一丝不挂”后来也就俗化为不着衣服之意。如宋洪迈《夷坚丁志·李氏红蛇》中说:“披发裸体,—丝不挂。”宋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云:“放闸老兵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

  从佛教文化来说,无论是心境上的超然洒脱还是形体上的全然袒露,“一丝不挂”都并非贬义词。相较而言,前者更具启发性,如果能够处处保持心中觉醒,初心湛然,便可时时充满智慧和洒脱。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