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银川:打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胡志刚 发布日期:2019-08-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银川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年来,银川市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要求,坚持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和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健全工作机制,为建设相互嵌入式社区夯实基础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银川市将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紧紧围绕城市民族工作和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工作新形势来定任务、强措施,建立了构建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为城市民族工作有效开展和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银川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了社区网格化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走访联系、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等机制,为社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工作支持。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区基本框架。在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调动各族居民充分参与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鼓励各族居民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发动他们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引导各族居民充分享受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各族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了法制化、平等化、可持续化的相互嵌入式社区框架。

  聚焦互嵌交融,为建设相互嵌入式社区凝聚共识

  强化优秀文化宣传教育。银川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全市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纽带,创作了展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大型歌舞剧《月上贺兰》、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等优秀文艺作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占领精神文化阵地。各基层组织积极创编并演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各类文艺节目。全市仅2018年就组织开展送戏下乡、农民文化节、农民文化大集等1300多场次文化活动,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强化校园思想道德教育。银川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知识纳入全市各中小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采取唱歌谣、讲故事、吟诵古诗词、绘画、做手抄报、主题作文、主题班(队)会、知识竞赛、编排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全市涌现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美滋养师生共同进步”的兴庆区第五小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日行一善”的金凤区回民一小等一批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

  强化民族团结宣传。银川市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党日、社区邻里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55条线路800辆公交车的车载视频、商圈公共场所及企事业单位263台电梯轿厢上投放民族团结公益短片,每日受众达70万人次。全市建成社区文化广场94处、文化活动室141个、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174个、社区电子阅览室69个、科普示范基地126个,拥有各类社会民间文艺团队1000余支、文艺骨干1.35万人、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各社区通过搭建民族欢乐大舞台、民族团结广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等方式,增进了各族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使民族团结成为全市人民的态度、追求和习惯。

  真诚主动服务,为建设相互嵌入式社区营造环境

  着力提升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全市建立街道市民服务中心25个、乡镇市民服务中心26个、社区服务站(代办点)248个,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城乡社区均建立了调解室、警务室、居民议事室、社会组织活动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残疾人康复室、多功能室等,便民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20多万元,在全市23个街道、202个社区精心打造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平台,以“自治互助”为主题,挖掘和培育了66个邻里互助、关爱帮扶、志愿服务等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项目。如,贺兰县利民社区的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心愿“五微”工作法,西夏区共享社区的“同心联盟”和“三联三互”,金凤区银啤苑社区的“圆梦快递”管理模式等,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构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帮助各族群众创业就业。对社区内失业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进行100%登记,结合社区低收入家庭缺技能、缺资金、缺思路的现实,开展“春风行动”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创业项目,有效解决了社区“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困难。全市有近3.4万名社区居民通过参加就近培训实现创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创新工作模式,为建设相互嵌入式社区探索新路

  银川市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建设相互嵌入式社区与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对接,积极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举措,推进建设相互嵌入式社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2017年,银川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2018年被确定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5321”服务管理模式。采取生活困难必帮、重大活动必邀、病重住院必探、特殊情况必访、有重大纠纷必解等5项措施,建立与少数民族居民代表每周电话交谈一次、每月面谈一次、每年座谈一次的“三必谈”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2个平台,公开1部热线电话,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345”服务管理机制。2017年,银川市总结推广了做好做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百分百接纳、百分百融入的“两个百分百”经验,做亮做活了强化政策指引力度、信息管理精度、和谐共建深度的“三个强化”品牌,建立健全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目标考核、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协作、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等四项机制,坚持综合治理要事同商议、矛盾同调处、问题同治理、治安同巡防、和谐同促进的“五同服务”,进一步夯实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础。

  积极构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银川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统一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各族群众“同市经营、同区居住、同校学习、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建小康”的新常态。通过享受城市均等公共服务,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银川“落得了脚、扎得下根、致得了富”,迅速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作者系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