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发挥共青团主力军作用
来源:中国民族报 薛冬雪 发布日期:2025-04-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高校解决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共青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深度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在思政育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思政领航,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要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构建起“团干部联学、团学骨干讲学、团员青年共学”的学习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引领抓在平时、融入日常。组织遴选优秀党团支部结对,打造国旗下的“铸牢大讲堂”、打卡红色文化地标的研学践学“行走的大思政课”,推动青年学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依托“共读一本书”“同上一堂铸牢课”等育人载体,用历史事实阐释,用发展成就讲理,引导各族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提升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育人成效。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练表达。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构建认知、阐释、传扬的育人体系,打造兼具思想性、实践性的教育精品项目,组建优秀学生志愿者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博物馆等场馆,向社会大众开讲,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深化实践涵育,完善协同育人制度机制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抓手,是共青团深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造一批示范实践品牌和系列精品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智库研究、就业创业、学术实训、主题实践一体联动、融合贯通的社会实践矩阵,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感悟“五个共同”“四个与共”的深厚基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增强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健全校地、校企、校际协同机制,争取优质资源,壮大合作力量,积蓄“比较优势”。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推动合作联动从项目化转向机制化、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赋能。组织师生参与团中央“青年实干家”等精品实践活动,在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通链接中,将课堂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见世面、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展作为。

  注重文化培根,打造红色育人阵地和特色文化空间

  坚持以中华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高校美育浸润和体育强基的传统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实施“美育浸润、体育强基”行动计划,创新打造文化艺术节、“青年艺术会客厅”等文化活动品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激发向前奋进、向上绽放的青春力量。重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常态化开展特色体育活动,让体育活力滋养各族青年,强健体魄和塑造健全人格。

  优化宣传推介矩阵,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新宣传形式,深耕主流叙事,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探索传播渠道的“破圈”蝶变。依托技术手段迭代升级,用青年学子的视角将民族团结故事编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优秀视觉产品和文艺作品,持续组织师生共创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项目,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媒,向世界展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青年担当。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团委)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