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 共享荣光——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主题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文振 发布日期:2019-09-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纪录片《必由之路》

  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

  纪录片《创新中国》 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组委会供图

  8月23日至2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承办的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在京举行。本届活动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从征集的157部作品中遴选出50部优秀作品,其中,优秀纪录片提案10部、成片10部、短视频30部。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纪录片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制作出了大量优秀纪录片,记载了新中国的经历,组成了丰富的国家相册。本届影像周的主题论坛以“光辉纪录:我和我的祖国”为旗帜,特邀老中青三代纪录片人讲述过去70年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共同感受他们如何承担记录时代的使命、与祖国共享伟大荣光的高光时刻。

  如实记录共和国的故事

  1949年,我国有了第一部非常重要的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有些遗憾的是,我国最早的两个纪录片是苏联摄影队拍摄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摄影实力还不够强大。

  今年76岁的刘效礼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这位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电视工作者见证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4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带领团队共拍摄了400多部纪录片。

  “他经历了中国纪录片从电影胶片到电视的时代,经历了从无声(不能同期录音,只能靠话外解说)到有声(从音乐到同期录音),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标普。”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

  1966年,23岁的刘效礼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那时,我根本不知道电视是什么。到了北京,才第一次看到黑白电视机。”刘效礼说,“电视台领导说,搞电视是半体力劳动,给你每月定量34斤粮食。从此,我的电视生涯开始了。”

  在刘效礼的记忆中,有许多难忘的故事:1969年,为了写《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解说词,五一劳动节那天,他有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擦肩而过;十一国庆节那天,他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主席。1978年,他们拍摄的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部纪录片《说凤阳》,被誉为“社会主义关于中国农民的教科书”。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直播解说词,正是他和陈善远、崔玉婷3人写的。1987年,建军60周年,他带领团队拍摄了《让历史告诉未来》。1988年,他们拍摄的《望长城》,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1993年,我们拍摄了纪录片《毛泽东》;1997年,完成了纪录片《邓小平》;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又创作了《孙中山》,完成了一部影像史记。”刘效礼感慨地说,“所有这一切,都是新中国的恩惠。”

  踩着时代强音往前追赶

  广东广播电视台导演、制片人马志丹,是我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之一。她被业界誉为“拼命三娘”“沙漠里跋涉的女骆驼”。她的生命和成长,与新中国70年的发展轨迹紧密关连。

  马志丹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是第四野战军的一名将军。“红色基因从小扎根在我们家庭每位成员的心里。”马志丹说。

  1984年,广东电视台面向社会第一次招聘优秀人才,马志丹毅然辞去公职,进入综艺节目《粤港澳万家欢》做编导助理。1989年,她正式进入纪录片行业,先后创办了大型人文纪录片栏目《人在他乡》、大型励志类人物纪录片系列《我的梦·中国梦——追梦在路上》,享誉海内外。

  2016年5月,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该台首个电视工作室。工作室首个系列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同步发布,为建党95周年献礼。

  35年过去了,马志丹一点没有后悔当年的选择。她从第一部纪录片《浪潮》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踩着时代强音往前追赶,拍摄了许多纪录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希望每部纪录片都能留下时代的印记。”马志丹说,“我最欣慰的是,我跟新中国一起成长,我见证和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电视发展和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历程。”

  走向现代化,记录美好生活

  进入新世纪之后,纪录片走向现代化。

  “字节跳动比较年轻,今天7岁;抖音更年轻,是2016年才推出来的产品,今天刚刚3岁。”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抖音执行总编辑王萌说。

  抖音现已覆盖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75个语种,国内日活跃用户数超过3.2亿。王萌说,短视频平台的基石,是亿万个用户自发上传的视频,这些从生活里来的影像就是最真实的记录,天生就带着记录的DNA。短视频平台和这些内容创作者一起创作了一种新的理念,就是纪实影像,用短视频记录方式拓展了纪录片的外延。

  除了在宣发方面的平台优势之外,抖音在精品内容的体系化展示、传统文化及科普知识传播、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如央视的《国家记忆》在抖音有官方帐号,现已上传418个作品,点赞量已经超过9471万次;发起“DOU知计划”,邀请1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和52位权威科学家组成抖音科普顾问团,和创作者共同创作短视频传播科学知识;把京剧变脸用上人工智能技术,发起了“京剧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的话题挑战,视频总播放量高达60多亿次;发起了“抖音美好城市计划”,已推出“跟着抖音玩新疆”“跟着抖音玩西安”“跟着抖音耍成都”等。

  “我们希望未来更加努力,记录美好生活,大家一起把纪录片人的这种精神、责任、担当传承下去。”王萌说。

  将纪录片的价值延续得更久远

  在本次作品征集中,由三多堂出品的《从《〈中国〉到中国》荣获“10部优秀纪录片成片”大奖。看到《从〈中国〉到中国》总导演、三多堂传媒创作副总监朱允,很多人都很惊奇,她竟然是位90后。

  1991年出生的朱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她坦言,担任《从〈中国〉到中国》总导演,当初的压力很大。“怎样去诠释一个以‘中国’开头这样的题材,而且探讨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世界电影大师到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没有样片给我们作参考。”朱允说,“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大胆地采用重新寻访的方式,最终完成了这部纪录片。”

  纪录片的获奖,给了这个年轻团队很大的信心,他们决定今后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很多人觉得,普通人的故事不出戏、不精彩、没人看,但我们发现了‘真实的精彩’。”朱允说,策划《我的时代和我(第二季)》时,他们提出“这部片子不能只做名人、明星,应该记录每个十年出生的人物的生活”。

  “纪录片就应该关注时代中的人,时代中的人才能反映出时代和历史。”朱允说,“我们出生在这么好的时代,有这么好的平台,一定要坚持把纪录片的史料价值发挥到极致;我们在不忽略点击量和关注度的同时,也会承继一代代纪录片人追求的目标,把纪录片的价值延续得更久远。”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