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相关作品赏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1-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的《阳光下的麦盖提》等6部作品获奖。本报“民舞流韵”专栏特推出本次评奖活动相关作品赏析,以飨读者。       


  新时代新疆舞蹈的“创作突破”——观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

  情动黑土地——评舞蹈《姥姥的田》

  有一种精神叫“愚公移山”——舞蹈作品《移山》观后

  在生命的旷野中奋勇向前——观男子群舞《绝尘》

  板儿响  “舞”快书——男子群舞《板儿一响当哩个当》观后

  演绎平凡而丰厚的人生——评藏族舞蹈《三个老阿佳》

  竹竿挑起的瑶族浪漫——观瑶族舞蹈《瑶山夜语》


  新时代新疆舞蹈的“创作突破”

  ——观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

  戴虎

  

  《阳光下的麦盖提》剧照。 赵廷玺摄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阳光下的麦盖提》聚焦社会现实,以热烈奔放、活力四射的动人表达,描绘出新疆人民在党的关怀下沐浴幸福阳光的生活风貌,最终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获得本届评奖活动的最高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先生评价该作品取得了新疆民族民间舞蹈舞台艺术创作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其核心关键词就在于“创作突破”。

  《阳光下的麦盖提》的创作突破,首先体现在刚劲有力的刀郎节奏与粗犷豪放的山东鼓子秧歌的巧妙融合上。

  新疆人民喜好歌舞,强烈的地域辨识度、浓郁的艺术风格、多彩的民俗风情,已然是现代新疆舞蹈舞台艺术创作的审美范式。固有的节奏型、传统的舞蹈姿态与步伐、符号化的服饰妆容,也都成为新疆歌舞的一种典范。但这种“范式”和“典范”,无疑也成为新时代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难点。或许正因为如此“高难”,才更显得《阳光下的麦盖提》的“难得”。

  【详细】


  情动黑土地

  ——评舞蹈《姥姥的田》

  田旭伟

  

  舞蹈《姥姥的田》剧照。 赵廷玺摄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活动中,长春人文学院创作的东北秧歌舞蹈作品《姥姥的田》,通过独特的律动、丰富的舞台手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观众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舞蹈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传统舞蹈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浓浓乡情与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情怀。

  舞蹈《姥姥的田》将“姥姥”和“田”隐喻在“我”的情感表达中,在短短6分多钟的舞蹈中,“姥姥”经历了一生的变迁,“我”也如麦穗般茁壮成长,人物形象塑造得亲切感人且意味深长。舞蹈以“姥姥”命名,凸显了“我”作为当代人的主体表达立场,也使舞蹈呈现出当代审美的表达诉求。同时,作品巧妙地带动作为“我们”的观众与故事讲述人“我”一起追寻这段回忆,从而使舞蹈在风格定位和主题表达上兼具当代性和共通性。

  舞蹈在舒缓的音乐中开始,“姥姥”走入麦田的背影,让观众跟随“我”的言说视角,在钢琴、小提琴、单簧管等乐器演奏中进入“我们”共同的记忆。伴随着秧歌动律,“姥姥”的形象愈加清晰,从老年瞬间变成在田间劳作的青年,从怀胎十月到背着孩儿在田间玩耍……这一幕幕触动人心。

  【详细】


  有一种精神叫“愚公移山”

  ——舞蹈作品《移山》观后

  潘晶

  

  《移山》剧照。 张曦丹摄

  ​“嗨~呀嗬~呀嗨~”,一声声铿锵的呼喊响彻剧场,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舞台上跃动,他们目光如炬,眉宇间透露着不屈与坚毅;他们拳似铁锤,动作中散发着刚劲与力量,使人仿佛穿越回那遥远的时空……近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获奖作品《移山》精彩上演,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

  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的舞蹈作品《移山》,其灵感源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年近九十的愚公,为改变交通闭塞的生存环境,立志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虽然被智叟嘲笑“汝之不惠”,但他认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为此,老愚公亲自带队,动员全家老小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愚公移山精神诠释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也正是《移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作为近年来山东舞蹈创作的优秀代表,《移山》以鼓子秧歌的动态韵律为基础素材,在保持“稳”“沉”“抻”“韧”动作质感的同时,使舞蹈语汇有效担负起表情达意之功能,塑造了一群带有粗粝之美的“移山者”形象。

  【详细】


  在生命的旷野中奋勇向前

  ——观男子群舞《绝尘》

  刘欣雨

  

  《绝尘》剧照。演出单位供图

  一束白光之下,几名手持缰绳、策马扬鞭的草原骑士结队而出。他们以灯光为日月、以幕布为山川,将一方舞台化为万顷草原,将人与马合二为一,在奔赴远方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表演的蒙古族男子群舞《绝尘》,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演出中精彩亮相。该作以洒脱豪迈的舞动之姿,精彩生动的舞台演绎,彰显了草原男子的阳刚之气,也展现出内蒙古地区“人马两相伴”的民族情感。

  有着“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族,与马结缘甚早,相处甚密。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命中,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文艺创作的经典素材。舞蹈《绝尘》便是从马文化入手,将人与马融为一体,借由舞台表演艺术展开文化解读。作品先是引马入舞,自灯光亮起的那一刻,便可见一位身着骑装的男性舞者在暗影中仰身望天,后与众人作骑马状。在马步、刨步、碎步等步法和队形的交替变换中,展现出走马、套马、勒马、赛马等驭马场面,继而塑造出经典的草原骑士形象。舞台上,原野间,数匹骏马成群结队,马背上的男子英姿飒爽。他们一路奔驰,一路远望,在生命的旷野中奋勇向前,在奔赴远方的征途上尽显豁达与豪迈。

  值得注意的是,草原骑士并非该作唯一的舞蹈形象,从舞者的服装造型以及舞姿体态上可以看出,这些骑士同时也是一匹匹纵横草原、肆意奔跑的骏马。他们既如拔山扛鼎的壮士一样沉稳雄健,又似逐日追风的骏马一般迅捷机敏,人似马,马似人,虽无真马上舞台,却能见马亦见人。编导正是通过灵活的舞蹈动作编排,配合巧妙的服装造型设计,使人与马在舞台时空叠合互换,最终达到人马合一。

  【详细】


  板儿响 “舞”快书

  ——男子群舞《板儿一响当哩个当》观后

  张怡雯

  

  《板儿一响当哩个当》剧照。 赵金怀摄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鸳鸯板儿铮铮作响,山东快书侃侃而谈,一群山东汉子踩着鼓点,踏着节奏,以鼓子秧歌的方式演绎大家耳熟能详的说书故事,以幽默风趣的舞蹈展现民间曲艺的诙谐内容。

  男子群舞《板儿一响当哩个当》是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有着较强辨识度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地域风格。八分钟的舞蹈被四段山东快书分成四段内容,重新演绎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武松打虎》,是舞蹈与快书相结合的一次突破。

  引子部分,板儿声响,一个调皮的男孩偷跑出来听书,他穿越人墙等待好戏开场。此时,说书人突然开讲,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舞者)纷纷上前,仔细聆听接下来发生的离奇故事。第一段舞蹈以群舞的形式表现人潮逐渐聚集的场景,通过“侧耳听”和“左右看”这两个动作,反映出“观众”对于山东快书的好奇之心。

  【详细】


  演绎平凡而丰厚的人生

  ——评藏族舞蹈《三个老阿佳》

  范文昊

  

  《三个老阿佳》剧照。赵金怀摄

  “这条路走了一辈子,这里的小草和石头都认识我们了。脚下憨厚的石头,快被牦牛吃光的小草,还有捡不完的牛粪,见证着我们不褪色的友情。”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创作的舞蹈《三个老阿佳》,以人文地理文化纪录片《极地》中的三位老阿佳为原型,以藏族传统舞蹈动作为元素,通过巧妙的语言设计与细节处理,生动地刻画了三位老阿佳勤劳、质朴的艺术形象,并着重表现老阿佳们跨越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以及她们乐观、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是近些年藏族舞蹈作品中富有新意的一部。

  阿佳,在藏语中是大姐的意思,而老阿佳多指年龄在50岁至60岁的中年女性。在以往的藏族舞蹈作品中,老阿佳很少作为主体形象出现。原因在于,从舞蹈表现力来看,这一主题形象在编排上面临的限制较多。若是在舞蹈语言设计上过于简单、直白,就会导致观赏性不高;若是动作过于丰富、花哨,又似乎偏离了人物的真实形象。但在《三个老阿佳》这部作品中,编导通过准确的形象捕捉与艺术塑造,使舞台上的老阿佳既有生活的温度,又具备艺术的高度。

  作为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关键。该作中,编导通过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准确地把握老阿佳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并尽可能地还原老阿佳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舞台上,三位老阿佳身着颜色相近的藏族传统服饰,但在头巾颜色的选择上,编导则富有创造性地采用了黄色、红色和绿色。这种设计并非只是简单地制造一种视觉差别,而是编导有意借此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戴有黄色头巾的大姐沉稳、严肃,戴有红色头巾的二姐自信、爱美,戴有绿色头巾的三姐活泼、好动,她们头巾的颜色恰恰暗合了三者的性格。

  【详细】


  竹竿挑起的瑶族浪漫

  ——观瑶族舞蹈《瑶山夜语》

  康可可

  

  《瑶山夜语》剧照。 谢江波摄

  瑶族舞蹈《瑶山夜语》取材于广西贺州市平桂区瑶族民间文化习俗和婚恋传统,艺术再现了情窦初开的瑶族青年男女在瑶山月夜下,从相识相恋到走向婚姻的过程。平桂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而又独特的生活习俗,尤其是与竹楼息息相关的婚恋习俗。该舞蹈正是以竹竿为主要道具,静静地述说瑶族青年的幸福和甜蜜,让观众陶醉于爱情的本真,感受一场瑶族风情的视听盛宴。

  在静谧的夜空下,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群舞演员在舞台中央,用身体构建的人字形“情人房”。房内的瑶族姑娘正在小憩,或许是被屋外的动静惊醒,她推门出外察看,重重的门轴声划破了夜的寂静,原来是爱慕者正攀在一根竹竿上向自己示爱。“无竹不成瑶”,舞蹈伊始,最核心的道具——一根长约8米、杯口粗的竹竿就出现了。借助竹竿,群舞演员通过造型组合及队形变换,不断再现生活场景:山坡上、小桥上、屋檐下、窗棂边……情随景迁、情景交融,生活图景和人物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极大地引发了观众的联想。

  这根竹竿也有着极强的舞蹈语言功能。姑娘和小伙分别紧抓竹竿的两端,时而腾空,时而滚地。这种表演一方面拓展了舞蹈的空间维度,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外化了恋爱中的瑶族青年如鸟儿一样自由自在的愉悦心境。当小伙被竹竿托到空中,离地前还用脚勾起自己心爱的姑娘,两人如同荡着秋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观者产生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而此时竹竿托起的也是观众对这对瑶族青年幸福未来的美好祝愿。

【详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