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昆明举行
来源:新华网 张鋆良 发布日期:2019-10-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第十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由云南农业大学、人类学高级论坛主办,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承办。来自云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甘肃省、湖南省、北京市、上海市等21个省(市、区)的13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人类学与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开幕式上,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海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主编王延中,南京大学人类研究所所长、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范可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的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会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存在人类自身发展、文化传承发展等问题,从事乡村研究、民族研究和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分析,深入研究,找准对策,解决难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人类研究所所长、教授赵旭东提出,乡村振兴是乡村里人的振兴、乡村家庭的振兴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振兴,这些和乡村文化的开展有着紧密联系。乡村振兴包含多种维度,这些维度的转型是基于文化转型而对乡村文化价值做出的一种全新调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新建梳理了近代以来各界对“乡土中国”的不同理解和使用,探讨从早期“治贫”“重建”到如今“开发”“振兴”的表述脉络,阐述了与之关联的社会变迁。厦门大学人类学所教授石奕龙认为,旅游并非乡村振兴的唯一途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才是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要转变经营方式,构建好农产品流通手段。

    论坛以主题发言、分论坛讨论、提交论文等形式开展,为期2天,此前共收到论文60余篇,将举行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分论坛围绕“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乡土景观/乡村振兴与旅游”“乡土与乡建”“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振兴路径和社区建设”“乡村振兴与民族体育”开展讨论。

    人类学与乡村振兴方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徐杰舜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分析总结乡村振兴经验,提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理念下,乡村振兴就是保护生态,生态保护要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富裕农民相结合,构建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万根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发挥教育和科研优势,建立针对乡(镇)政府、村两委等基层单位中青年干部教育和培训机制,构建服务乡村的人才输送计划,组建服务乡村振兴和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专家团队。

    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方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树杰就传统村落保护提出,要通过地方政府、社会力量等外力介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关注古村落居民诉求,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村民保护意识和参与感。

    乡村振兴路径和社区建设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邢海燕认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重建乡村互助传统,鼓励互助养老模式在乡村地区的推行,吸取民间智慧,积极推行社会“善”治,重视“家文化”教育,强调家庭对老年人赡养的职责义务。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