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近日在扬州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广禄 发布日期:2019-10-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近日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数十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新思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提出,后申遗时代,中国正在大运河全流域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保护、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学术使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认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其保护利用实现了四个转变: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保护和防护;由“运动式”的保护转向建立长效化、常态化的保护机制;由规划保护管理蓝图转向为实现这一蓝图而努力;由保护为主转向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工作并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遗产和遗产保护能够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要科学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考古工作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作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考古工作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一系列申报主体,加深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学术认识。考古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大运河深刻的文化内涵,阐述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考古工作是大运河沿线系列博物馆建设、遗址公园建设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的基础,是大运河文化带文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沿线的考古工作,以夯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基础,加强线性遗产研究,展现其独特内涵。

  会议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共同承办。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