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王珍 发布日期:2019-10-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现场。 资料图片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  资料图片

 

  丹心歌盛世,妙笔著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5年来,各民族作家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潜心耕耘、用心书写,传承文化、颂扬时代,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工作进一步开展,10月14日、15日,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各团体会员单位推选的来自56个民族的205名代表出席会议,共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大计。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文化根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己任,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既是文艺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创作会议上,加强民族大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作家的首要共识和创作前提。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开幕致辞中提出了“团结”“时代”“创新”3个关键词,这也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面临的3个时代课题,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团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各民族作家是园丁,是耕耘者。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笔要让各族人民的心贴得更近。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这是我们的重大责任。”铁凝语重心长地说。

  西藏文联主席扎西达娃曾参加五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谈及这次参会的感受,他深有感触地说,与以往注重各少数民族文学单一族群叙事低吟浅唱的“独奏”相比,今天更强调唱响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合唱和交响乐章”。这是新时代的文学,更是中国梦的寄托。

  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包银山表示,这次创作会议进一步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政治站位,让作家们充分认识到,必须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全国各族人民最高利益的高度去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纳张元在大会发言中谈及少数民族文学的功能时说:“少数民族文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它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它沟通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起到了文化戍边的作用。”

  共同书写新时代的伟大篇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党和国家重点战略的推进,让边疆民族地区正在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热土。在这样热火朝天的奋斗现场,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是各民族作家文艺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会上,各族作家对新时代自身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社会使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说,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的奋斗中,文学不能缺席,少数民族作家要以手中的笔,记录、书写和讴歌这一举世瞩目的反贫困斗争。

  吉林省作协主席金仁顺说:“我们要书写民族新生活。少数民族的生活既葆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和风俗特色,同时又从未间断地保持着与兄弟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文明的交流。交融和碰撞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而言,是最好的淬炼方式之一。”

  西藏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西藏文学杂志社主编次仁罗布说:“西藏60多年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他们是文学创作的最好素材,是我们今后关注和书写的文学题材。”

  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原社长景宜表示,各民族作家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用文艺作品为中华民族立心,为伟大祖国立魂,去讲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史、英雄史、奋斗史。

  从传统和生活中汲取丰厚滋养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在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回应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如何有力地准确地表达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的变化,如何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映照下省思和光大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在本民族传统与中华各民族传统的交流交融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以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艺术语法参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这些课题的答案只能在传统中寻找,在生活中寻找,在人民中寻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协主席阿拉提·阿斯木是一位双语作家。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深有感触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我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优秀的养分,阅读了大量的传统名著,有力地支持了我的小说创作。双语创作赋予我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可能。”

  生活是文学的创作源泉。自2013年以来,中国作协在“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中,共组织作家赴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深扎”活动160余次。作家们在一次次少数民族边陲行走活动中收获灵感与作品,也收获了56个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的真挚情谊,创作了一大批展现蒙古、藏、赫哲、土家、哈尼、维吾尔、回、朝鲜等少数民族风情和生活的作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说,近年来中国文坛出现的“宁夏现象”,其根源在于作家们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石舒清、马金莲、李进祥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关注农村、书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温暖、看到美好、看到希望,形成宁夏文学特有的品质。”雷忠说。

  江西省瑞金文学艺术院编辑部主任、畲族作家朝颜从人民陪审员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写作了长篇纪实散文《陪审员手记》,入选了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她说:“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堪称艰难的事业当中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视野正在打开一个360度的全景天窗,我不再单单局囿于乡土题材和民族记忆的自我书写,而是进入到对更广大的世界和更广大人类命运的关注当中。”

  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创作,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无疑将具备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厚度!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