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民族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恩佳 发布日期:2019-11-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推动经济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理念,也是面向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

  对于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笔者重点就民族院校如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二为”办学宗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努力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谈一些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价值取向

  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符合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调整现行生产要素、居民收入等分配结构,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一论述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民族院校承担着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拥护党领导的优秀青年人才。

  “两个毫不动摇”是实现途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就是要激发主体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能牢牢巩固人民当家做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物质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共同富裕是价值取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重在强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严酷,地理位置远离区域经济、政治中心,确保贫困地区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现在,正在全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就是有效的实现手段。当前,西南民族大学按照国家民委、四川省委相关要求,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例如,充分利用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参与四川藏族聚居区扶贫工作,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深度参与武陵山片区等地的扶贫工作,体现了民族院校积极服务民族地区的责任与担当。

  推进教育公平是有效手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教育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作为民族院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做好各民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为推进教育公平作出贡献。

  坚守“二为”办学初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作出在中央、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分别成立民族学院的决定。西南民族大学自建立之初,就牢牢肩负起“为服务少数民族和服务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二为”办学初心。西南民族大学68年来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民族院校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民族院校守初心、担使命,必须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继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坚守“二为”办学初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增强“五个认同”作为着力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深入推进创建进学校的实施意见,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要求、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等作出具体规定,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创建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

  开辟新渠道。西南民族大学的创建工作和相关理论研究都以立项的方式确定内容和目标,确保项目有指导、有评审、有经费。一是持之以恒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院(处)级单位为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过程管理,强调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强化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价,形成“立项管理,强调活动,注重过程,确保实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特色,以及培育项目、特色项目、精品项目三个类别项目递进建设机制。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研究。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研究正式纳入科研体系进行管理,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项研究系列课题,使创建工作有成果、有效益、有影响。

  突出针对性。一是突出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将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作为办学的重要政治原则,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各族师生大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角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二是突出特色。校内各单位发挥各自学科及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载体,使创建工作既顺应时代强音,又紧密结合专业,贴近师生实际。三是突出典型。坚持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强化示范引领,要求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覆盖联动,推进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上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人人讲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讲团结的和谐氛围,多名教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光荣称号。学校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四川省各级奖项。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获得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称号。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