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浪漫舞步演绎神秘电波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陈伟科 发布日期:2019-12-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资料图片

  由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12月7日至8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百场纪念演出专场。自2018年12月20日启动首轮试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00场。

  该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以李白烈士(剧中男主演“李侠”的原型,由王佳俊饰演)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舞剧带领观众再次回顾历史,深入体悟了共产党人的博大情怀。

  这部被划分为“谍战题材”的舞剧作品,巧妙地将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等元素融入其中,突出渲染了共产党人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身上那种克敌制胜的英雄主义精神。

  舞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双重身份,白天一副“面孔”,晚上又是另外一副“面孔”。每个人物都与主演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便是“不起眼”的花童或是“鬼灵精”的小裁缝,在剧中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值得称道的是,该剧角色数量虽多,但人物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繁琐复杂,观众依然能够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理清剧情发展方向。

  “上海特色”成为这部艺术作品表达的一种个性特色,诸如被上海人称作“矮凳”“蒲扇”的道具、栅栏式折叠电梯门、阁楼上的木质床等,都是符合年代特征的“上海景象”,这些景象成为辅助该剧再现“真实故事”的重要素材。而“意境氛围”的营造则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舞台灯光营造出“昏黄路灯”“长长身影”的效果,让人在戏剧情节中身临其境地获得独特的情绪体验。“街角夜巷里细雨霏霏人行走,写字楼上杂沓纷乱人慌忙”,这些看似无关却又紧密联系的景象为作品创造了辨识度和真实感极高的戏剧氛围,让人坐立不安却又目不转睛。

  回归剧情本身,特定的情节设置背后是韩真、周莉亚两位青年编导做出的一次“挑战”。难能可贵的是,二人从习惯性的“舞剧思维”中成功脱身,把营造戏剧张力、推动剧情发展设定为主要工作,让舞剧“既有舞,又有戏”。此外,使用细微的舞蹈语汇刻画人物也是二导演的“拿手绝活”,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频繁的舞台调度,以及人物位置的不断切换,都使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舞蹈的本质就是肢体语言,它建立在“言”“象”“意”上,又涉及到我们的精神信仰,肢体语言的力量甚至可以触碰到人性的深处。剧中大到舞蹈演员的伸展性动作,小到他们的细微表情,都成为最适合此语境的戏剧语言。例如兰芬(由朱洁静饰演)在黄包车上开枪打死特务时的纠结不安和恐慌情绪,就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情、肢体语言、日常生活动作,准确且又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表现方式比起一些“快餐剧”中演员无休止地“抛头颅洒热血”,以及毫无指向性的“跳、转、翻”,要来得更加实在,这种实在可以用“直指人心”“入木三分”来形容。在后半部分,男主人公李侠把手放在了妻子兰芬的肚子上,暗示“我们的未来在孩子的身上,千万不要气馁,要坚强地活下去”,这种细微的肢体语言刻画了人物在生离死别的关头艰难决绝,打动了观众的心。

  以“环境”影响“人物内心”,进而构造“矛盾冲突”,也是本剧的一个特点。例如,主人公在外界总是感到心理紧张和压抑,只有回到家中才能获得片刻宁静,这种空间的切换带动了矛盾的产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增加了剧情的厚重度。此剧中还采用了“多重空间”的创作手法,即在同一舞台上“虚实相生”,出现四对双人舞,这四对双人舞并没有依次起舞,而是分别以不同的事件推动叙事,让观众在同一舞台上直观地看到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再到共同坚守革命理想、彼此相濡以沫的过程。他们之间的每一次起舞都能紧贴剧情发展,特别是双人舞带来的情感爆发,着实令观众动容。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摘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并且在巡演期间叫好又叫座。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当代舞剧创作成功的案例研究,反观和深思当下的舞剧创作现状,以历史为借鉴,以传承为己任,以现代化手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