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 看云南民族歌舞产品成功策略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卉 发布日期:2020-02-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印象·丽江》海报 资料图片

  《丽江千古情》剧照 资料图片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的大环境下,云南省的民族歌舞资源开发一直走在前列。其中,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执导的《印象·丽江》和由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丽江千古情》,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行业中领跑。

  作为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印象”系列巧妙地将自然山水风光与地域性民族风情相结合,开拓出文化与旅游市场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其中,《印象·丽江》作为该系列中唯一一部在白天上演的作品,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自然光为光源,映衬出作品粗犷的动作、豪放的舞步、质朴的方言以及古朴的习俗,呈现出与纳西族人民生活的高度融合。

  《丽江千古情》则依托丽江千古情景区的人文、自然环境,通过民族歌舞、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成为景区的核心产品。

  无论是《印象·丽江》还是《丽江千古情》,两部作品个性之中蕴含着共同的经验,即以扎根民族文化为前提,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立足点,以展现民族歌舞为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最终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丰收。

  以扎根民族文化为前提,即始终浸染在深厚的民族文化DNA中。《印象·丽江》与《丽江千古情》反映的是古老、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这是纳西先民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是以丽江为轴心地、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文化传统。作品鲜明地展现出纳西族人民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乐观、对于爱情及自由的无畏追求。纳西族文化血脉贯穿始终,使得两部作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立足点,即对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选择与加工。纳西族文化包含文字、语言、绘画、服饰、婚俗等诸多方面,其文化内涵的可挖掘性、选择性、开发性较强。挑选适合呈现在剧场环境的文化资源,易于通过说、唱、舞、演等方式传达的文化内容,能打动观众并与作品产生精神共鸣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印象·丽江》跻身于自然山水之间,由普通人担任演员,片段式地展现了女子背着竹篓去劳作、男子边舞边吟行酒令以及男女与家人告别等画面,打造出一幅幅近似真实生活的场景。作品中没有过多的语言描述,而是以更为写意的方式表达,与真实的自然景观浑然天成。《丽江千古情》则以感人至深的故事线弥补天然景色不足的缺憾,采用叙事手法,通过演绎人们面对灾害的坚韧与大鹏金丝鸟的援助、马帮路上的艰辛与各民族间的交流等情节,突出纳西族人民丰富的精神情感和多元的文化生活。两部作品虽视角不同,但均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与作品名字相呼应,一个是大写意的“印象”,一个是丰富的“千古情”。

  以展现民族歌舞为手段,即通过歌舞方式呈现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自古以来,音乐舞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相比于文字表达,这种视听艺术更为直接、立体,更容易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游客通过欣赏演出,可以多维度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体验感,提升旅游的意义和价值。音乐和舞蹈是纳西族文化的精髓。《印象·丽江》中的“对酒当歌”“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充分展现出纳西歌舞艺术的繁荣;《丽江千古情》则另辟蹊径,搭建起经贸交流的历史背景,荟萃各民族歌舞,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两部作品虽风格不同,但同时选择了自然与人类共生的主题,触摸到纳西族风俗、传统、文化、信仰的温度,采用灵动的视听表达手段,一举成为云南旅游演出市场的佼佼者。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如何使其最大限度地转化与实现人的精神需求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印象·丽江》与《丽江千古情》作为云南民族歌舞产品的代表,其成功策略值得借鉴。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