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样的!战“疫”一线的“90后”
来源: 本报记者 王甜 整理报道 发布日期:2020-03-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最后一批痊愈病人共49人出舱。青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刘海婷(左)和同伴许国娟在等待出舱时小憩。肖艺九摄

广西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乘车出发。 周华摄

杨果在医疗队驻地建了“临时药房”。 罗欢摄

王利靠这辆车穿梭在武汉,将病人送到医院,将物资送到急需地。 王利供图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勉励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在抗击疫情一线,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关键时刻、危难关头,他们不畏艰险繁难、不计生死得失。脱下面罩,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披上战袍,他们是我们眼中的战士。他们年轻的臂膀,正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所在。

  登上意大利媒体封面的青海姑娘

  近日,中国医护人员的照片登上了意大利主流媒体头版和脸书账号封面。照片中,在空空荡荡的方舱医院里,两名医护人员身着蓝色防护服,坐在病床前,其中一人将头轻轻地靠在另一人的肩上。该脸书状态发出后,不少意大利网友评论点赞。

  照片中的姑娘,是青海省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刘海婷和她的伙伴许国娟。那天,赶上武昌方舱医院休舱,送走了最后一批痊愈的病人,刘海婷留下来为方舱消毒、打扫卫生。“因为穿着防护服,消毒、打扫卫生很不方便,那天我们一直忙了4个多小时才结束工作。忙完真是有些累了,就和同伴靠一起休息,不知道哪位记者抓拍了。”刘海婷说。

  这名“90后”姑娘在武昌方舱医院A区工作,病区有88个床位,平均每个队员管理22名患者。刘海婷每天为病人发放药物、食品和测量生命体征等。

  白班时,刘海婷会与患者们聊一聊,关注他们的情绪、心理变化,及时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夜班时,病人们大都睡着了,刘海婷与同事们只能在凳子上坐着休息,她们要不断巡视,随时观察患者们的情况。

  “这一个多月的经历非常难忘。特别是看到我们护理过的病人能开心地出院回家,我觉得自己也长大了!”刘海婷说。

  组团去战斗

  “17年前的‘非典’时期,我是被照顾的人,如今我很欣慰能帮助别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6岁的壮族小伙韦耀腾说。

  壮族、瑶族、水族、侗族、仫佬族……在这支由多民族医务人员集结组成的广西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里,有多名“90后”队员。每位医护人员都备了一份具有壮族特色的绣球,作为礼物带去湖北。他们说,“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平安。”

  为尽快奔赴前线,广西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护士、“90后”壮族姑娘潘景推迟了自己的婚期。临行前,她对爱人说:“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理应用自己的所学去出一份力。你放心,我一定会做好防护,平安回来的。”

  “90后”医疗队队员梁艺华,在抗疫一线学会了讲武汉方言。“莫慌,莫慌,你等一哈,莫慌。”梁艺华安慰着因病情而恐慌的病人。“武汉方言有点像我们广西的桂柳话,用武汉话跟病人聊天,他们感觉更亲切。”

  来自壮乡的“90后”医护人员们,在抗疫一线勇敢战斗的同时,也把壮乡风情带来了湖北,为病人送去温情。

  医疗队里的“三兄弟”

  李续、敖日格乐、王坤三人,是内蒙古自治区赴湖北抗疫医疗队中的3名“90后”的男护士,被大家称作护士“三兄弟”。凭借体力好、耐力强,他们在抗疫一线展现出男儿的别样担当。

  医疗队里男队员不多,物资分发入库这些体力活,都由他们三人承担。同时,护理行动不便的病人,大多也得靠身强力壮的男护士。李续护理过一位体重两百多斤的偏瘫病人。每帮患者翻一次身,都要出一身汗。

  护士们往往还要为病人送去心理关怀,与女性的温柔细腻相比,男护士的鼓励则更加直接有力。

  敖日格乐刚进入病区时,患者对这个蒙古族小伙子的名字很好奇,敖日格乐就用蒙古语给他们打气加油。慢慢地,患者也学会了用蒙古语说“加油”。

  王坤是“三兄弟”里面年龄最小的,同时也是整个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他会给情绪低落的患者讲讲宽心的话,教岁数大的患者用手机与家人视频。除了承担护理工作外,他还经常带着轻症患者一起做肺部恢复操。

  “我们来的目的就是救死扶伤,一开始的恐惧逐渐消失,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打好这场疫情阻击战。”王坤说。

  把汶川地震时得到的爱传递下去

  每天晨出暮归驱车100多公里,工作11个小时以上,午饭通常以泡面凑合一下,带着患慢性病的老人去医院做透析、化疗、拿药,或帮社区运输防护物资、帮居民团购生活物资……这些,成了王利每天的日常工作。

  这位四川绵竹的“90后”姑娘,是武汉的一名专职滴滴司机。

  当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时,原打算回老家陪妈妈过年的王利,选择了留下。此后,这名从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走出的“90后”女孩,驾驶着她的网约车,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挥下,加入应急车队,成了一名志愿者。

  2018年,王利来到武汉。此前,王利曾两次以游客的身份近距离感受过武汉的美。她被武汉的大江大河所征服,一来便不想再走了。此次疫情肆虐,留住她的,除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更多的,是她的不忍。

  “汶川地震后,暴雨倾盆,曾一度没吃没喝。我和妈妈因为坐不到车,有次硬是走了近十公里的路……那种无助,我至今没办法忘记。但好在救援人员和各地的志愿者很快到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与帮助。现在武汉有难,我想把自己当年得到的爱和帮助传递下去。”

  每日,王利都需要开车跑一百多公里,午餐难得正常,晚饭更不靠谱。为了节省防护服,她每日不敢饮水,实在渴得受不了,也只敢小小地抿一口,逢上生理期更觉痛苦。但她从未有过抱怨,也未曾喊过辛苦。

  “我能做的虽然不多,但奉献精神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的嘛。”王利说,“每次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8个字,我便忍不住想哭。在灾难中,我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灾难不会压垮我们。因为,14亿中国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是14亿分之一,我有义务、有责任、也应该有所担当。”

  医疗队里的贴心“小当家”

  贵州省赴湖北抗疫医疗队的102名队员中,26岁的杨果最年轻。他是医疗队的联络员,也被大家称为“小当家”。

  医疗队刚进驻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时,医院的环境还比较简陋,队员们更换防护服的地方有些冷。

  着凉感冒在疫情期间可非同小可。杨果急忙与队长刘辉及医疗队护士长杨帅君联系,多次联络指挥部、求助其他医疗队,终于为队员们搭建了换衣服的独立帐篷,并配备了暖风机。在方舱防护用品不足或出现质量问题时,就算是凌晨两三点,杨果也会为队员们及时送去所需物品。为了保障每位队员的身体健康,身为药师的他,还在队伍驻地建起了“临时药房”,为队员建健康档案,提供用药建议。

  “我是联络员,有求必应,有应必达,加油!”杨果在微信朋友圈写道,“作为队伍的联络员和后勤管家,我最大的责任就是做好医疗队生活和工作的物资保障,让每一位队员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中。”

  换我们来保护你们

  “不知不觉我在东院区工作11天了。这是我工作以来接到最严峻和紧迫的任务,初来时懵懂和惶恐不安,N95口罩勒得面部都起了水泡,穿戴厚厚的防护服经常会拉扯到头发,一穿就是8个小时,缺氧引起呼吸困难……调整好心态,不断克服。”

  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吴晶抗疫日记中的一段话,写于2020年2月1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给吴晶的鼻梁造成二期压力性损伤。为了方便工作做好防护,吴晶剪短了及腰的长发。

  日记中,她记录了一位47岁的患者。“这几天,他没有前几天那么焦躁了,精神也好了很多。医生说,这样好转下去,距离出院就不远了。”字里行间,全是对患者的关注和牵挂。

  吴晶写道:“2003年‘非典’时期是全国人民保护着我们,今天换我们来保护你们。今日体会到的责任,会让我努力地走好以后的每一步。”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