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奏响复工复产的“春之声”
来源: 本报综合报道 发布日期:2020-04-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青海土族盘绣助力脱贫奔小康。牟泉摄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扶贫”将传统手工艺和广阔市场密切对接,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近段时间以来,各地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传统工艺工作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非遗扶贫,积极指导、组织复工复产,带动各类手艺人参与就业、持续增收,奏响了一曲复工复产的“春之声”。

  青海:高原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艺创收两不误

  春回大地暖,高原青绣“致富之花”如期绽放。青绣是青海土族盘绣、藏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河湟刺绣等民间刺绣的统称,是青海省重点打造的地方刺绣品牌。目前,青海省6家省级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复工复产近一个月。

  在海东市互助县电商扶贫服务中心青绣园,扶贫车间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绣娘们正在用自己的老手艺,绣着小康生活的新希望。

  “赶快打包,今天又有两大件邮递。”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经理苏晓莉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指导绣娘加工,一会儿忙着给邮政快递人员打包绣品邮件。据苏晓莉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绣娘们都是居家绣制产品。如今,青绣园扶贫车间已复工复产,每天的订单接连不断。

  土族传统盘绣成了热卖好商品,也成了土乡绣娘们增收、致富的法宝。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到依靠精湛绣技改变命运,过去一年,50岁的绣娘席金花通过针线活收入了4万多元,靠一双手让全家摘掉了“贫困帽”。疫情期间,她在家绣制产品,而后又回到扶贫车间复产,两个月以来已收入8000多元。

  据了解,在疫情期间,互助县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鼓励绣娘们分散居家制作,保证扶贫产业“不打烊”。绣娘们足不出户,靠着精湛的指尖技艺稳定增收,做到了技艺传承与赚钱养家两不误。如今,互助城乡青绣坊和扶贫车间已成为绣娘们展示才艺、增收致富的广阔天地。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藏绣工坊通过抖音、快手等APP平台,为当地13个村的42名贫困妇女派订单、教技法、传样图、收绣品,实现在线传艺接单。

  据了解,贵南藏绣工坊复工后,已承接300件总价值达28万元的民族辫套、吉祥宝瓶藏绣挂件订单。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2020年,将在全省再扶持培育10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工坊搭建青绣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并推进青绣进景区,拓展提升旅游要素的文化内涵,增加青绣产品供给与销售。

  贵州:多地传统工艺工坊,抗疫生产两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加支村的国家级非遗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张桂英,通过个人工作坊带动苗家绣娘参与布置、认领刺绣作品,并对验收合格的作品进行定价回收,切实解决了绣娘们防疫不脱产的问题。

  “在家就可以安安心心赚钱。”参与认领刺绣作品的绣娘杨昌芬说,截至目前,她已完成一件苗族便衣和三双鞋子的制作。拿去验收合格后,拿到了3000多元。据悉,自疫情防控以来,该镇共有100余名家庭妇女加入刺绣产品生产中,已完成苗家背带、鞋子、长裙、便衣、帽子等产品200余件。

  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贵州巧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苗族绣娘陈梅戴着口罩,以蜡刀为笔,为客商赶制蜡染产品。

  公司负责人杨美表示,自公司正式复工复产以来,由于疫情期间严格的防控管理要求,公司不能及时安排绣娘认领任务,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但很快,在省、市、县三级妇联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公司不仅找到了闲散在家的绣娘完成存量订单,还拓展了新业务。

  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古法造纸作坊也在近期开工。工匠们加班加点赶制春节前接到的30万张价值200万余元的美国手工皮纸订单。

  石桥村是国家级非遗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地,也是有名的“古法造纸之乡”。近年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扶持下,众多贫困群众依托古法造纸技艺摆脱贫困,获得稳定收入,走上致富道路。

  疫情发生以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组织彝族漆器厂复工复产,确保完成市场订单,保障工人收入稳定。

  “企业在2019年的产销值已经达到430万元。受到疫情影响,之前也停产了一个月。现在,我们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尽量把员工召集起来,恢复生产。目前在生产赶制2019年的订单。我们暂时还没有达到满负荷运作,所以,2020年的订单还没有开始接。”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负责人高焱说。

  在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工人们在通过测温、消毒、戴口罩等一系列防疫环节后,走上各自的岗位,有条不紊地进行上漆、打磨、漆画髹饰等工作,有序开展漆器产品生产,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两推进、两不误。

  广西、新疆: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训、派单、回收忙不停

  近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邹圩镇高龙村52岁的村民李幼英,将织好的5幅壮锦交到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手中,并拿到相应的报酬。

  在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2018年6月开办初期,李幼英便开始学织壮锦,由工作站免费提供织机、织线等材料,公司回收织品并加工销售。

  李幼英说,平时在家带孙子、做家务,还要干农活,只能利用闲暇时间织锦。完成1幅样式比较简单的壮锦,她平均需要2至3天,一个月大概能收入2000元。“这段时间一直闲在家里,有了更多的时间织锦,这个月差不多多了1000元的收入。”

  在新疆哈密,疫情发生以来,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卡德尔·热合曼每天都会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联系刺绣团队的绣娘,让她们做好防疫,并分发刺绣订单。“年前,我举办了3期刺绣培训班,培训了20多名绣娘。疫情期间,我把订单分发给这些绣娘,让她们‘宅’在家中也能有收入。”卡德尔·热合曼说。

  37岁的热依汗古丽来自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衣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找不到活干,她的生活一直不宽裕。加入卡德尔的刺绣团队后,她努力学习刺绣技术,出单量多,很快成为团队里的刺绣能手。“因为疫情每天待在家里,我可以多做一些刺绣。订单多,收入就多,日子也越来越富裕了。”热依汗古丽说。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