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新疆古代的琵琶
来源: 阿迪力·阿布力孜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6-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策勒县达玛沟遗址出土的琵琶(北朝)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弹拨乐器,又称“批把”,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作“批”,向后挑进称作“把”,根据其演奏的特点而得名。

  琵琶在汉代时由新疆地区传入中原,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我国歌舞音乐进入鼎盛时期,琵琶音乐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唐代诗人岑参有“凉州七里十万户,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龟兹人苏祗婆是历北周、隋、唐三代的著名音乐家。他不仅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把新疆地区所用的“五旦”“七调”等7种调式的理论带到中原。隋代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祗婆那儿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对汉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琵琶虽在古籍中记载较多,也出现在绘画、雕塑等作品中,但考古出土的实物十分少见。新疆各地出土的琵琶,为我国琵琶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5月,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托普鲁克墩佛寺2号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一位农民在遗址群周边沙堆中发现了一把琵琶形乐器。该琵琶为木质,呈棒状、直颈,由琴箱、琴颈、覆手3部分组成。其中,覆手上有3个系弦孔;琴头两侧对称开着3个圆孔,用以插装弦轴;琴颈上第一柱和孤柱保留完整,第一柱上留有3道清晰的弦痕,证明这是一把三弦的琵琶,且被长时间弹奏过。据考证,这把琵琶是唐代以前的遗物,是我国目前所发掘的保存较好的琵琶乐器实物。

  新疆和田地区曾出土大量陶片、陶俑,其中部分陶俑、陶片中有弹琵琶的造型。和田县巴拉玛斯遗址出土的一块唐代陶片上,就雕有弹琵琶的女子形象。陶片高11.5厘米,宽9.5厘米,陶片上的女子左手扶琴颈,右手弹琴,高鼻梁,闭着眼睛,嘴唇微张,一边弹琴,一边唱和,似乎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陶片上琵琶的3根弦清晰可见,说明女子所弹的是一把三弦琵琶。

  其实,这种三弦琵琶早在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就有出土。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把琵琶残件,仅剩上半部分,包括琴颈和琴轸。琴头上插有3根木琴轸,弦轸上有琴弦。该琵琶为魏晋时期的物件,应是我国目前发掘时代最早的琵琶实物,说明在1600多年前,新疆就已经有了三弦琵琶。

  从发掘出土情况来看,琵琶在唐代吐鲁番地区也是重要的乐器之一。1960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336号墓出土了一件唐代木琵琶,只剩下椭圆形的音箱,琴颈缺失,音箱最宽处6.3厘米,厚2.4厘米。加上墓葬中另外发现的彩绘泥塑的弹琴俑、吹奏俑、舞蹈俑、百戏俑和歌唱俑等,生动再现了唐代高昌乐舞艺术的繁荣。1973年,阿斯塔那墓地224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只剩下琴颈的木琵琶。该琵琶琴箱缺失,残存的琴颈上开六孔以置琴轸,存有琴轸4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这两件木琵琶虽然只剩下残件,但反映了琵琶在高昌乐舞中的重要地位。

  汉唐时期,龟兹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兴盛,龟兹乐舞闻名遐迩。因此,在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琵琶极为常见。不过,这里只有少数的三弦琵琶图,较为多见的是五弦琵琶。此外,库车县库木吐拉和森木赛姆等龟兹石窟群也都绘有五弦琵琶。在克孜尔佛教壁画中,五弦琵琶的演奏多被安置在紧靠佛的左右两侧,演奏类型有独奏、伴奏,也有与其他类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共同组合为舞蹈伴奏的形式,这些都反映了五弦琵琶的重要地位。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