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六月 喝茶正当时
来源: 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0-06-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茶农在采摘茶叶。 新华社记者宋文摄

 

  6月14日,在线课程《恩施玉露的前世今生》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手工玉露基地拍摄完毕,这是首个全流程、全工序的“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茶在线课程,预计7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该课程由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联合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际硒茶大师杨胜伟担任教学导师。

  茶茗沁四周,怀中茶不空。酷暑之时,细看一片片茶叶,在澄澈的水中翻滚、历练,慢慢舒展。几番冲泡后,茶味变幻,唇齿留香,心有慰藉。人间六月,喝茶正当时,斟一盏恩施玉露,“寄与爱茶人”。

 

  南方嘉木 茶香源远流长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唐代陆羽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的源头之一。在西周就有“武王伐纣,巴人献茶”之说,自唐朝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施州茶、南木茶。”历经数千年茶文化与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交织融合,恩施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恩施茶文化。

  恩施茶以“一红(利川红)一绿(玉露)”为代表,以纵横交错、艰险难行的茶马古道和历史悠久、内涵隽永的茶品、茶具、茶艺等茶文化盛宴为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万里茶道”的文化内涵。在恩施,“家家做茶,遍地开花。”论数量,大小茶企千余家,散落在群山各个角落;论品牌,从各县市到各乡镇,都有自家的品牌;论品种,有绿茶、红茶、白茶、藤茶、乌龙茶……

  5月21日,时值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恩施州举行了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恩施硒茶、和而不同”为主题的茶日活动。硒茶斗茶赛,“千张茶席进社区、全民云上品硒茶”,最美茶旅线路、最美茶山、最美涉茶摄影作品评选等,丰富多样的系列活动,不断拓展延伸茶文化内涵。

  茶,恩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一部分。“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一支悦耳的山歌《六口茶》从恩施峡谷摇曳而出,朗朗上口又妙趣横生,续写恩施茶故事。

    

恩施玉露手工制茶师在摊鲜叶、揉捻茶叶、将鲜叶进行蒸汽杀青。新华社记者杨顺丕摄

 

  浮生若茶 守住一脉茶心

  明前茶,贵如金。春茶,特别是明前茶、雨前茶,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茶叶,故有“一两春茶一两金”的说法。每年春天,恩施州都会掀起一个关于“茶”的高潮。小小鲜叶拔节枝头,人们就已迫不及待地采茶、制茶、尝鲜,那一种汤清色绿、芳香馥郁的甘甜,让人欲罢不能。

  十指撷新芽,双手蝶翻飞。“恩施玉露”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以蒸汽杀青的针形绿茶之一,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难操作,分为蒸青、扇干、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选七大步骤。

  蒸汽杀青是恩施玉露制作的关键。《茶经》中记载的“蒸之、焙之”等工艺,因与炒青、烘青等工艺相比过于繁琐,自明代后逐渐消失,仅恩施玉露等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工艺。

  上世纪50年代,恩施玉露蒸青工艺濒临失传。1959年,在恩施农校留校任教的杨胜伟翻阅大量资料和书籍,走访众多老茶人,经过10多年的摸索、研究和总结,于1972年写出了《恩施玉露生产技术》一书。2014年,他又完成《恩施玉露》专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概念和“偶数法则”,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守住蒸青,不负一捧香茗。作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第十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一辈子倾情茶香,如今,83岁高龄的他仍致力于恩施玉露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甘洌清江水半匀,五峰玉露茶一撮。一杯二杯三四杯,唇齿溢香津液多。身轻气爽力复生,古往今来思路阔。胜似卢仝汤七碗,习习清风腋下过。”这首关于恩施玉露的茶歌广为传唱。

  恩施玉露色泽苍翠绿润,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和。真可谓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

  对于土家人来说,茶不仅能饮用,还能成为美食。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另外,喝油茶汤也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奉上,顿时浓香四溢。

 

  一片绿叶 见证生活巨变

  在恩施,茶叶作为一种有着2800多年种植史的经济作物,也见证了各族儿女的生活巨变。

  恩施惯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较为匮乏的耕地资源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水平一直制约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3年8月,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以林为主,综合经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实现农民收入增长,进而解决温饱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恩施州农业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以林为主”,到“念山水经、打特色牌”,农业发展的坐标不断调校,茶叶种植在此期间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发展活力。

  本世纪初开始,恩施州以基地标准化建设为主,茶园面积突破100万亩大关。2014年,以“恩施硒茶”公共品牌提出为起点,恩施州茶产业进入品牌建设阶段。此后,恩施硒茶成为国事用茶,标志着恩施茶叶进入最佳发展期。

  在恩施州境内,成片的茶园苍翠欲滴,让人感觉休闲和放松,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大批游客。茶旅结合,遂产生了“1+1>2”的效应。茶叶销售走出了传统市场的藩篱,旅游市场也因茶园美景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恩施产茶,茶香四溢;恩施景美,美不胜收。如今,茶旅融合,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发生了变化,恩施州的绿色名片已然被擦亮。

  2019年,恩施州“硒”引力持续爆发,“恩施硒茶”成为战胜贫困、改写历史的大“功臣”:茶产业覆盖茶农83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422元;639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贫困村570个、帮扶贫困户58558户,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长在深山,香飘世界。如今,恩施硒茶已经不再是一片简单的树叶,恩施人将历史、人文轶事、工匠精神、传统文化赋予在这片特殊的树叶上,让其成为推介恩施的一张文化名片。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