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一曲民族团结的历史壮歌
来源: 龚正龙 发布日期:2020-06-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18日,在南京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河北省承德博物馆“和合承德”清盛世民族团结展(以下简称“和合承德”展)从全国114项符合申报条件的陈列展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作为常设陈列,“和合承德”展的新理念体现在哪里?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对文博展览有何启迪和影响?

 

“和合承德”展最前端的“望长城内外”几个字,意蕴非凡。

清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

 

  探骊得珠——

  从时代视角出发,在灿烂地域文化中萃取最核心主旨

  什么样的陈列展能称得上精品?什么样的展览能代表陈列展的较高水平?“评判标准或许很多,但最核心的无疑是对主题内涵的深度开掘和完美诠释,是基于对那份‘独特’的精深提炼,尤以历史照进现实、回应时代为最佳。”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认为。

  面世仅半年的承德博物馆主打常设陈列——“和合承德”展,显然拥有极大的体量和历史纵深感。

  一个展览见证一座城的历史。承德是连接京、津、冀、辽、内蒙古的重要节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处、多元民族文化融通之地。

  5000年的红山文化、300年的避暑山庄文化在承德纵贯古今,汉、满、回、蒙古、朝鲜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在承德发展、繁荣。特别是清代以来,历史以独具魅力的发展轨迹,使承德成为清王朝第二个行政中心。承德集中华园林艺术、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之大成,融合多元文化于一体。

  2019年11月,由中国“梁思成奖”获得者周恺设计的承德博物馆,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古迹环绕之中正式落成并开馆。而此前数年,由国内文博、文史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组,就已开始了对该博物馆常设展陈的研究。

  基本陈列,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底蕴。专家组认为,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正源自“民族团结”这一文化因子。这是一切文化资源的基础原点,是城市之根,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陈列展最终确定为“和合承德”,正是在理念上敏锐抓住了“民族团结”这一核心要素。

  为了做到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承德博物馆邀请全国文博领域专家学者对清王朝的民族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通过搜集素材、开会论证,形成最新资料,为展览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还组织内容策展团队对学术成果进一步归纳、整合,花费很大精力来解读本地历史文化。”承德博物馆馆长孙继新说。

  打造一个精品展览,要具有精准合理的布展理念和设计思路。对于承德博物馆,其主打陈列的关键,是要突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历史建筑的具象束缚,并和这些客观文化资源形成互动关系,构成联动之景。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始终从‘民族团结’视角出发,以大专题来架构展览,并结合历年来清史研究的成果,构建起民族关系、精神信仰、帝后生活三大展陈维度。”承德市文物局局长高永海说。

  与三大展陈维度相对应,“和合承德”展分为3个板块。清代民族关系板块,以断代叙事的体例,采用串珠的方式勾勒出清王朝民族团结的恢宏画卷,展现了康熙、雍正、乾隆3位帝王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藏传佛教文化纽带板块,展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收藏的藏传佛教艺术珍品,是各民族精神信仰上融合交流的历史见证。清代帝后生活板块,涵盖服装佩饰、饮食器皿、宴游娱乐等多方面,讲述清代宫廷礼制与审美。

  在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等专家看来,这3个板块相互辉映,兼具厚重和多彩,实现了由形而神的提升。

  “题材厚重,意义非凡。”相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和合承德”展体现了承德在清代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具象化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乾隆皇帝书写的《斗鹿赋》

 

  故事新编——

  汲取先进展陈理念,用新技术艺术化讲述珍品故事

  如何破除虹吸效应,打破参观者过而不入的尴尬处境,避免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奈,是当前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或自然文化景区周边打造的文博场馆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曾有文博专家说,要多做减法、大胆舍弃,真正遴选出最贴近主旨的镇馆之宝,以珍品来讲故事。

  455件珍贵文物,是“和合承德”展陈列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245件,均是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选出的皇家瑰宝、梵宇藏珍,且大多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和养心殿造办处承做,代表了清代工艺品的最高水平,有些更是重大历史实物见证,系首次对外展出。

  在清代民族关系板块中,“清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堪称承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塔通高3.5米,重1吨多,分上、中、下3层,下层正面刻铭文“大清乾隆乙酉年敬造”。塔由1400多个大小部件插接而成,没有一个螺丝和铆钉,将我国传统楼阁式与藏式佛塔造型融为一体,是清代宫廷制作的精华,也反映了特定的佛教意蕴。

  “这座珍贵的佛塔,还见证了一段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佳话。”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利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得知乾隆皇帝要在两年后的农历八月十三在避暑山庄庆祝七十寿辰,便主动要求觐见祝寿。乾隆皇帝欣然允请,在承德建造须弥福寿之庙,作为班禅额尔德尼到承德后的经堂和居所。还下谕旨将这座制造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佛塔,从其母后居住的紫禁城慈宁宫花园宝相楼移至须弥福寿之庙。如今,佛塔安静地陈列于展厅,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以特有的方式昭示了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传统。

  不仅如此。横760厘米、纵29.1厘米,一气呵成的《古德颂》手卷是雍正皇帝少有的书法精品,展现了其对佛学的精深理解;通高42.5厘米的黄地粉彩瓷佛塔,以藏传佛教艺术造型为本,兼容清宫造办处工艺特色,是乾隆王朝的传世佳作;《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拓片,内容系乾隆为纪念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的壮举而亲撰,并在普陀宗乘之庙内刻石立碑,永作纪念;嘉庆年间绿地粉彩八宝纹奔巴瓶,见证了清朝中央政府整饬、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金瓶掣签制度……一件件文物珍品,如同铺开了一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卷。

  “从展陈角度来说,承德博物馆一直处于创新中。”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李宝才表示。

  策展人之一、承德博物馆文创中心主任李然介绍,“和合承德”展以观众为本,展柜布局规整、重点突出。特别是结合灯光渲染艺术韵感,配合模型复原、电子沙盘等辅助展项,再辅以文字诠释或版面用图来补充,形象地彰显了承德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看来,“和合承德”展立足于展品的故事性、逻辑性、实证性,兼顾重点亮点,强调主次和组合关系,形成了组合化的视点、艺术化的情景、有态度的诉说。

  静谧角落里的一组青白玉质《斗鹿赋》就是全新展陈理念的体现。《斗鹿赋》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农历八月上旬,乾隆皇帝驻跸避暑山庄时所作,全文732字,结构严谨、用笔圆润,代表“乾隆体”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而细细品读每块不过0.6厘米厚的玉册,其不仅暗藏着一代帝王的情思雅趣,更翻涌着历史的惊涛骇浪——内容涉及乾隆王朝军政大事,是康乾盛世时“军事演习”的重要历史物证。

清嘉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葫芦瓶

清黄地粉彩瓷佛塔

 

  世说新语——

  构建阐释体系,拓展新时代语境下的文物展示内涵

  一片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座座香火缭绕的寺庙,充盈着祥和圆满之气。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让这些静态的历史文物“活起来”?

  “对于文博展陈来说,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

  “一个好的展览必定立足于对文物藏品的深入研究之上。需下苦功夫拓展展览的文化深度,规避过分注重艺术提炼而忽视内容厚度的弊病。”承德博物馆馆长孙继新说。

  承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此深感好奇。在清代民族关系板块的“承先祖德泽,举‘家法’毋忘”单元,就讲述了雍正皇帝对由康熙皇帝所肇建的避暑山庄恩厚有加,为表达承受先祖德泽之心,遂改热河为“承德”。

  既如此厚爱,为何雍正皇帝即位后未曾再次幸临承德?为此,展览大胆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场景穿越,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并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艺术性地营造历史氛围,让人们沉浸其中“对话雍正”,深度挖掘其深层原因。

  又如,乾隆皇帝曾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宴请蒙古、藏等少数民族贵族首领,并留下艺术作品《万树园赐宴图》。在清代民族关系板块的“谱团结之曲,奏盛世华章”单元,就以该图为蓝本,精心制作了“让文物活起来”视频,通过动态演示,将宴席全过程、全景式呈现给观众。

  “这些不是戏说,而是建立在最新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上。形式新颖,且使观众看后有所得、有所悟。”策展人之一、承德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孔令春说。

  主次分明、动静相宜、深沉典雅……“和合承德”展不仅有以文化视野、美学思维为指导的展陈,还有一些精心设计的小细节。比如,处于整个展览最前端的那行字——“望长城内外”就是一个小细节。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除了院墙,哪有长城半点踪影?这还得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说起。

  是年大约四五月间,武烈河两岸冰雪甫融。正值盛年的康熙皇帝,在紫禁城把目光投向了承德这片群山环绕之地——长城,修还是不修?

  因与噶尔丹之战,塞北一带长城多处受损。时任古北口总兵蔡元上奏,希望朝廷调拨民工和经费,加固长城、积极防御。此前,大臣索额图也提出,历朝君王都修建长城,今长城已破败不堪,何不修之?

  这一次,康熙皇帝终于作出抉择,并昭告天下:“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清圣祖实录》中的这段话,被后代历史学家诸多引述,认为是“内圣外王”最佳范例。就在这一年,康熙皇帝亲抵多伦诺尔,主持了著名的“多伦诺尔会盟”,消弭纷争、维护团结,喀尔喀蒙古(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归附清朝。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宁修庙宇,不修长城”——有形的长城,在承德画上了一个句号。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热河行宫及周围寺庙群。修德安民,才是真正的长城。

  承德博物馆馆长孙继新介绍,“望长城内外”这几个字意蕴非凡,是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专门建议题写的。

  对于承德博物馆而言,如今,馆舍已开,展陈已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任务和目标。据了解,承德博物馆接下来还将加强“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推动展览资源数字化采集、“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扩大“和合承德”展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图片由承德博物馆提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