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传承和发展中赓续中华文明
来源: 向柏松 发布日期:2020-06-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徜徉在端午节日的氛围里,挂艾草、采草药、佩香囊,卫护生命的习俗传承至今;食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纪念先贤的文化寓意深厚。作为闻名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端午节展现出来的深厚魅力和时代风采,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本身所赋予的内容表达,还在于它更深层次的文化诠释。

 

   千年传承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发端于先秦时期,历经两汉、魏晋时期多种习俗、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和融合,至南朝梁代基本定型,其标志是将佩香囊、门户悬艾、贴朱符、龙舟竞渡、食粽等一系列辟邪与祭祀习俗整合而成一种内涵深厚、节俗丰富的大型节日。

   先秦时盛行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这是促使端午节萌生、发展、成熟的核心元素。《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生死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搏的时节,这种阴阳相搏的信仰显然属于哲学上的玄想,但是其中包含的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的认识,却也不无道理。

   为了驱除恶月恶日之恶,遂产生了蓄兰与蓄药的辟邪方法。蓄兰,即在五月五日采集兰草,以作沐浴之用。《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屈原的《楚辞》中也说:“浴兰汤兮沐芳华。”用兰汤辟邪,是因为兰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且有清冽的芳香。蓄药,即五月五日采药,以备平日之需,也为驱除邪恶。《夏小正》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蓄兰、蓄药成为我国端午节辟邪的重要开端。

   秦汉之际是端午节酝酿成长时期。这一时期,汉代民众在先秦延续下来的蓄兰、蓄药等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辟邪的种类与方式,形成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辟邪习俗。

   汉代即有五月五日在手臂上系五色丝辟邪的习俗。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佚文》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又云:“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送。”在手臂上系五色丝,不仅用于辟邪,也用于驱除鬼怪,避开兵祸,而且还可以使人长寿,所以又称其为长命缕。

   汉代还出现了夏至与五月五日分别于门户饰五色桃木与朱索辟邪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中有云:“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五色桃木和红色绳索用以饰门户,开启了门户饰物辟邪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基本定型,其标志是在辟邪的基础上增添了龙舟竞渡与食粽习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由此可见,当时已形成了端午节节日习俗体系。

   食粽原本为夏至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移至五月五日。梁·吴均《续齐谐记》说明了粽子形成的原因,民间祭祀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为避免食物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叶包裹食物,并用五色丝缠紧,这就形成了粽子。这显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它为食粽习俗注入了祭祀功能,粽子也就成了端午节节令食品。

   此外,两汉已有很大发展的辟邪习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趋纷繁复杂,并形成了采艾挂于门户的端午节标志性习俗。从此,挂艾成为千百年来传承不衰的端午节辟邪符号,至今犹存。

   总的来说,南梁以后,端午节习俗进一步向娱乐性、竞技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并具有提升思想境界的意味。如辟邪习俗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比粽叶长短、戴石榴花等习俗;向竞技性方向发展,划龙舟就演变成龙舟竞渡,并衍生出打石仗等习俗;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就形成采药、制药、汲圣水、改善民众卫生等习俗,有人甚至说,端午节活动就是“全民卫生运动”;向提升节日内在意义方向发展,就形成全民祭祀屈原的习俗。

   自南梁定型成熟的端午节,至唐、宋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龙舟竞渡盛况空前,尽显节日狂欢景象。元、明、清时期为端午节声名远播时期,端午习俗不断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广泛传播,从而为端午习俗赋予了摇曳多姿的民族风情与地域色彩。

   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延续2000多年仍历久弥新,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顺天应时,关爱生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节日的时间节点讲究顺天应时,适应自然节律,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端午节时值万物生机勃勃,也是百虫与病毒繁衍之时,容易使人受到病虫侵害,所以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辟邪习俗,其中一些习俗可能起到除虫祛毒的功用,比如挂艾、沐兰等。但为数众多的辟邪习俗只是表达人们趋吉避害的美好愿望,提醒人们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要注意预防各种疾病,同时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也起到了心理安慰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是全民防疫日、全民生命关爱日,确实很有道理。

   其二,龙舟竞渡,振奋精神。龙,包含了腾飞、振奋、开拓等寓意,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我国传统节日中多有龙的身影,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端午龙舟竞渡、六月六晒龙袍、正月十五舞龙灯等,这些节日和活动都有借助龙的仪式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通过竞技的方式,更能凸显竞争意识、赶超意识,更具有时代色彩。端午竞渡之时,岸上观者如云,水面龙舟上的健儿齐心协力奋力划桨,你追我赶,浪花飞溅,鼓声、浪声、呐喊声响遏行云,亲临现场,必为其竞争激烈、热血沸腾的场面所感动,并为其焕发出的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所感染。

   其三,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等习俗有祭祀多个历史人物的说法,包括屈原、伍子胥、曹娥、曹娥父等,其中祭祀屈原说因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成为主流。

   据《史记·屈平贾生列传》载,屈原为楚国的大臣,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他主张变法图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但是遭到贵族诽谤排挤,先后被免职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流放中的屈原悲愤交集,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诗《怀沙》,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雄浑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那些不朽的诗篇,光耀九州,彪炳千古。民间传说,楚地民众为屈原所感动,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为屈原招魂,并投粽子于江中献祭。这种祭祀习俗相沿成习,逐渐通行全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遂成为端午节长久不衰的主题。

   爱国主义是崇高的精神,也是时代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在端午节,我们获得爱国主义精神感化,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自觉,年复一年,积微致著。

   其四,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端午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据民俗专家调查,我国包括汉、满、蒙古、苗、彝、畲等30多个民族都过端午节,端午节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差异,我国各民族的端午节往往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关于端午节的名称、传说、仪式等有所不同,但在时间节点与辟邪、划龙舟、食粽等端午主要习俗方面,却有着根本的一致性,体现了多元中的一体性。我国各民族的端午节,在展现异彩纷呈的个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了节日基本元素的一致性、同一性、统一性,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重视端午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